書香陣陣 ✐2014-04-01

論語析讀(三)

“人不知而不慍”講的是人與神的關係

石衡潭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1.1)

注釋:

  慍:怨恨,生氣。

對讀:

“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切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祂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希伯來書4:12-13)
“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今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提摩太後書4:6-8)

解析:

  這一句講的是人與神的關係。雖然字面上並沒有出現神,但在意思中暗含着。為甚麼能夠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這不止與人相關,最終與神相關。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14.35)

就是說,人不知道我,不瞭解我,甚至誤解我,但這都不要緊,因為神知道我,他瞭解我的所有心思意念。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說的天,相當於今天基督徒所說的獨一神,而他提到的神,則指諸神,就是各種偶像。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16.8)

畏天命,相當於敬畏神的誡命與旨意;畏大人,相當於順服在上掌權者;畏聖人之言,相當於敬畏先知的話語。

“聖,通也。從耳呈聲。”(説文解字.卷十三.耳部)
“聽信之謂聖。”(管子.四時)

從“聖”字字形看,甲骨文,像一個長着大耳朵的人在張口說話,金文將“人”寫成“壬”。漢王符在潛夫論中說:

“夫聖人為天口,賢者為聖譯。是故聖人之言,天之心也。賢者之所說,聖人之意也。”(考績,註一)
“先聖之智,心達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經典以遺後人。”(讚學,註二)

可見,聖人應該是上聽天命下傳人間的這樣一個角色,與舊約中的先知相似。孔子說的是畏聖人之言,而不是畏聖人本身,也說明了這一點。明末傳教士白晉(Joachim Bouvet, 1656-1730)引直解

“三畏雖有三事,總之只是敬天而已。”(古今敬天鑒.下卷

  人不知而不慍,也是孟子所追求的境界。孟子.盡心上: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但孟子更多着眼於人的世界,而不是像孔子那樣仰望天空。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8.13)

朱熹論語集注對此解釋得很好:

“不篤信,則不能好學;然篤信而不好學,則所信或非其正。不守死,則不能以善其道;然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則亦徒死而已。蓋守死者篤信之效,善道者好學之功。”

孔子所說的“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也相當於保羅所說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只是孔子尚不清楚道究竟是甚麼,而保羅親眼看見過這道,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祂就是道路,真理與生命。故保羅具有堅定的信心,勇往直前,不像孔子那樣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帶有幾分無奈與蒼涼。(下期續)

(註一)彭鐸潛夫論簽校正,中華書局,2010,第72頁。
(註二)彭鐸潛夫論簽校正,中華書局,2010,第13頁。

翼展萬里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藝文走廊

諺語ABC:Ruthless 殘暴無情 ✍蘇美靈

藝文走廊

彩色鑲嵌玻璃 ✍和英

寰宇古今

全球糧食供應不足? ✍蘇美靈

點點心靈

曠野的呼喚 ✍湮瀅

藝文走廊

致羅波安 ✍凌風

雲彩生活

簡易食譜:白雲雞翼 ✍禾秧

雲彩生活

稱心園藝:南天竺 ✍餘暇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巴塞隆拿印象 1 ✍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