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 ✐2013-09-01

談兩種教育兒女的家長觀

陸國城

 

  世界上教育兒女的有千種,萬種方法。但總括起來,家長的育兒方法只有兩種,一種是較為開放的,另一種是對孩子嚴格管理的。較為開放的例如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孩子都持順其自然的態度,管得很鬆;另一種就是中國式的育兒觀,正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基於這種期盼,多數家長認為,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就是讓他們生活得好,能給他們多少幸福就給他們多少幸福。一句話,若能給孩子創造最優越的生活條件,再苦再累父母心中也心甘情願。為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智育。為使孩子學習好,能成龍成鳳,除了學習,甚麼都不讓孩子幹。至於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公民意識等則很少考慮,有的甚至不考慮。由此看出,中國家長的育兒與西方國家根本不同。

  一位美國家長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有兩件事,一個是教育,另一個是自立。西方國家的家長非常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和自立。從小就獨立的孩子是自信的,從小就獨立的孩子走入社會才能從容不迫,遊刃有餘。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在學校教師就是如此。
  中國父母總是喜歡將自己不會的東西讓孩子會,希望孩子在某個領域中獲得成就。所以很多家長就強迫孩子從小學這個學那個,在孩子犯錯誤時,一味大加譴責,恐嚇。其實,父母教的不是道德,是圓滑;學校教的不是知識,是服從;老師教的不是常識,是功利;社會教的不是誠信,是說謊;抗戰片教的不是反思,是仇恨;環境教的不是博愛,是冷漠;當官教的不是奉獻,是索取;歲月教的不是勤勞致富,是投機取巧。一個人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反省機會,出發點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因為三歲至六歲的孩子,本來就處於反抗階段,無論你多麼有權威,只要不合他的胃口,他就會反抗到底。用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的話來說,這個時期叫“自我中心”時期。專家認為,反抗行為有時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獨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預也不受支配,這正是孩子發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值得父母重視。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從你,那麼他的判斷力自然就難以發展。不要給孩子繫鞋帶,不要給孩子整理書包,不要給孩子剝水果,不要給孩子夾菜,不要給孩子穿衣服,不要給孩子削鉛筆,不要逼孩子去考證,不要為孩子沒有禮貌而開脫,不要指罵孩子不如別人,不要把自己的經驗當成真理告訴孩子,不要當孩子面粗口吵架,不要對孩子說以後財產都歸他所有,否則,你就毀了一個孩子。

  西方國家育兒的着眼點在於,培養孩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從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而獨立生活能力來自從小的鍛煉。所謂鍛煉是多方面的,諸如勞動鍛煉,堅強意志的鍛煉,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鍛煉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適應各種艱苦環境和勞動能力的鍛煉。通過參加勞動,讓孩子從小就形成獨立的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和愛勞動的習慣;在勞動和艱苦的環境中去克服困難,磨練意志,發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長,增長才智,並形成刻苦,節儉等品質。就是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促其成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大致可歸納如下幾點:

(一) 社交上的“過度保護”

  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而限制孩子與外界接觸,一旦孩子與小朋友或同學間發生爭執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數家長採取袒護自己孩子而指責對方的態度,由此常常發展成家長間的爭端或磨擦,對孩子產生的卻是負面作用。

(二) 生活上的“包辦代替”

  中國的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生活上以“包辦代替”包攬孩子衣,食,住,行為快,怕孩子髒着,累着而不讓他們沾家務勞動的邊。總之,這種“包辦代替”從橫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縱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於是就出現了三,四歲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飯;五,六歲的孩子不能自己扣釦和繫鞋帶。城市的小學生多由家長接送還不算,有的連書包都由家長替背;中學生還要由家長給洗衣服;大學新生入學很多由家長“護送”,甚至連床鋪都由家長給鋪好。總之,中國的不少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要親自把孩子“從腳跟武裝到牙齒”。

(三) 經濟上的放任

  為數不少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經濟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且不說經濟寬餘的家庭,就連經濟拮据的家庭,家長也要勒緊腰帶,甚至東挪西借來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和欲望,以適應互相攀比的消費風氣。對孩子的零用錢普遍表現“大方”,隨要隨給。孩子上街一,兩站也要乘車,甚至發展到一些中,小學生上下學“打的”,花錢僱人值日,做作業,更有甚者,有個別學生(大款子女)考試時花錢僱人替答卷。這純粹是由家長的溺愛,嬌慣,特別是經濟上的放任所造成的。父母特別想讓孩子變成小天才,其實這是父母的虛榮心在作怪。

  教育子女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因為複雜所以難免會有失誤,家長會有失誤,老師也會有失誤,家長只需面對一個孩子,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孩子,所以我們做家長的一定不能抱怨,至少不能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師,抱怨學校,抱怨社會。應該用積極的心態引導和帶動孩子心態的積極,遇到困難多找主觀原因,少找客觀原因。要知道,幾年後,你的孩子就要面對社會,社會肯定不會像家庭和學校這樣對待孩子們。
  由於兩種不同的教育結果,西方少年從小就表現出:

1. 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

  他們十八歲開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讀的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很多都靠自己“勤工儉學”,打工補助自身的消費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讀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國一位教授正在讀大學的女兒每週末就在一家餐館做跑堂工作。

2. 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

  西方國家一些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參與“當家理財”,學會一些推銷,與顧客溝通的能力等“經營之道”。實踐使他們深知錢來之不易,從而養成了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習慣。英國一住在約克郡(Yorkshire)的兄弟倆(十二歲及十四歲),在其父職業的影響下,獨立地成立了“洗車公司”。哥倆幹活認真,取費低廉。寧可多走路也去價格較低的商場買工具,車蠟,洗滌劑等,以降低成本,贏得顧客。

3. 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本事

  由於從小的艱苦磨練,西方國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難的毅力;遇事鎮定沉着,能與周圍人們和諧相處,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這些素質和技能,為將來走向社會謀職,就業奠定了基礎。

  我們再觀察中國的兒童,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上不亞於西方,但普遍表現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識,依賴性強,做事被動,膽怯;缺乏適應環境和應變能力,不懂得恰當交往的技巧,人際關係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別人照顧,卻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在家不知關心自己的長輩,在外缺乏社會責任感。有一位母親傷心地講述她念大學的兒子時說:“我兒子學習很好,但甚麼也不會幹,而且非常自私,只關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裏。我們有病他從不在意,可他自己有點小病,就催我們帶他到大醫院去看醫生,嫌校醫院水平低而不去那裏就醫。”她接着自責地說:“這不能怪別人,都怪我們從小把他慣壞了。”試想,只關心自己,連親生父母都不關心的人,還會有甚麼社會責任感可談呢?

  中西方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產生一個明顯的差異:中國注重理論的,宏觀的指導,粗線條地講道理;西方更注重具體的,微觀的指導。我們有不少父母,只從道理上講該怎麼做,如果孩子做錯了,稀裏糊塗打一頓,打完了孩子還不知自己錯在哪兒。在國外不少家庭中,孩子無論犯了大錯小錯,也要受到懲罰,比如:不讓看電視,或幾天不許到外面和小朋友玩遊戲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讓他做,讓孩子在他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中來體驗對與錯。孩子就從這各式各樣的體驗中,明白了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做甚麼是對的,做甚麼是錯的,從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真正合理,有系統的培育方法,應該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從本質出發,明確可實現的培育目的。從下面八個問答中,家長們細細回味:

一.在孩子放學回家後,中國家長會問:“今天學習怎樣?考試得了多少分?”;外國家長則會問:“今天在學校過得愉快嗎,和同學相處得好嗎?”
二.當孩子在家裏談論某個同學時,中國家長首先會問:“這個同學學習成績好嗎?”;而外國家長則會問:“這個同學的為人如何?”
三.當孩子在家裏無所事事的時候,中國家長會對孩子說:“乖,在家好,別到外面去,現在的社會亂得很”;外國家長會說:“噢,孩子,你為甚麼不到外面去走走呢?你在外面可以和小夥伴一起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呢。”
四.當兩個孩子打架,如果其中一個孩子的家長看到時,中國的家長會一把拉開自己的孩子,並指着另一個孩子說:“你沒家教嗎,為甚麼要打我的孩子?”;外國家長則會把他們都拉開:“孩子們,你說Sorry!有甚麼問題解決不了,為何會鬧矛盾?”
五.孩子叫家長為他買東西的時候,中國家長首先問:“那東西貴嗎?”;外國家長則首先問:“那東西對你有用嗎?”
六.當孩子為做某件事而與家長商量時,中國家長會說:“別去幹,搞好你的學習,考第一才是你要做的。”;外國的家長則會說:“好啊,你可以去試試,祝你成功。”
七.當孩子做某件事失敗後,中國家長說:“早叫你不要分心,好好學習啦,現在後悔了吧。”;外國的家長則會說:“孩子,我也很難過,下次你會做得更好的。你要知道,並不是每次嘗試都會成功。”
八.當孩子做某件事成功後,中國家長說:“別高興,這些東西沒用,你還是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名牌大學。”;外國家長則會說:“孩子,祝賀你。看,你多棒,我為你自豪。”

  兩種教育兒女的家長,就產生兩種不同的教育效果,中國的家長沒有信仰,所以把孩子作為私人的財產,他沒有認識“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篇127:3),我們培養兒女之先,應先感謝神賜予我們的恩典。教育兒女是作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相反

“…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着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1-4)

願家長把你的子女帶到神的面前來!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優山美地 ✍郭端

雲彩生活

多功能的薑 ✍烝民

雲彩生活

簡易食譜:潛龍湯 ✍民天

寰宇古今

天有二日的年代 ✍稽譚

樂趣飄送

孟德爾遜 Felix Mendelssohn ✍稽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