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 ✐2012-09-01

吃月餅

劉廣華

 

  中秋節是我們中國的大節日,很像美國的感恩節。因為大家都着重感恩,家人團聚。“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笑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零在外頭。”這首詩就說明了兩個大節日的意義。不同的地方就是美國人吃火雞;中國人則吃月餅。美國人還流行送火雞,我們中國人則流行送月餅,只是對象不同。美國有錢的人送火雞給自己不認識的貧窮人;我們中國人則只送月餅給自己所認識的親友。從明代就開始,明代田汝成在他的西湖遊覽記中說:

“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

  中秋節,對我們居住在海外的華僑來說,就是“思親節”。每年到了中秋節的時候,就到中國超級市場去買月餅來做禮品,送給親友。當然,我們自己也想吃。雖然今天強調健康,要減鹽,減糖,減油,減澱粉,但是每年只吃一次月餅,應該對健康沒有多大影響。況且今天的月餅,已經製造到很健康。如果能夠控制自己,每天只吃四分之一個,甚至六分之一個,應該是沒有甚麼大礙。筆者認為用月餅來配高級茗茶或一流咖啡,實為最好的享受。筆者鼓勵大家吃月餅,這是我們大中華民族自古代留傳下來的習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就說出了吃月餅的滋味。一年一次,如果不吃,實在太可惜了。

  有許多人誤以為,吃月餅始於朱元璋打起革命旗號起義反元的時候,其實不是。朱元璋只是採取軍師劉伯溫的妙計,利用民間八月十五日吃月餅的習俗來傳遞信息,推翻大元。理由很簡單,我們中國的百姓那麼多,地土那麼大,怎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教導全民來學習一個新辦法去進行起義呢?吃月餅的故事實在起源於唐初。

  當唐高祖李淵在位的時候,大元帥李靖將軍征服匈奴。當大軍於八月十五日凱旋回國的時候,在途中有一位吐魯番商人向大唐祝賀,獻上一大盒餅,餅盒裝飾華麗。李靖把餅呈奉皇上,皇上令大臣接過餅盒,並將其打開,只見盒中全是又圓又大的餅,十分歡喜。當時正是夜晚,明月高照。高祖有感,拿起一塊,對着空中的明月說﹕“應將圓餅獻明月。”說畢便下令將圓餅分給各大臣及將士吃。後來這件事被傳遍民間,百姓就在每年八月十五日造大圓餅來吃,記念這次大捷,全家大團圓。再後來,這個大圓餅就稱為月餅。

  到了元朝末年,平民起家的朱元璋,領導義軍,反抗朝廷。軍師劉基,字伯溫,想出一計,就是利用八月十五日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把密令藏在月餅裏面,暗約各地義軍,同時起義,推翻蒙古朝廷,結果大獲全勝。後來大明建立,朱元璋做了皇帝,為了記念那個起義成功的大日子,就下旨每年到了中秋節,就是八月十五日,全民都要吃大圓甜餅,並正式起名叫做月餅。從此,月餅總是圓的和甜的,表示圓滿和幸福。

  現代科學進步,已經沒有人自己造月餅了。大家都到外面去購買,既好看,又好吃,何樂而不為呢?記得童年時代,家母每年都加入月餅會,香港人叫做“供月餅會”。由年頭開始,每月將錢先送交餅店,到了八月初,就可以到餅店取餅。家母把月餅一盒一盒的疊起來,好像一座山一樣,真是高興。筆者還記得天真的問家母:“媽,我們有那麼多月餅,怎能夠吃得完呢?”家母說﹕“當然吃不完。我們會將大部分送給比較貧窮的親友,和常來我們家討飯吃的乞丐。”現在想起來,這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善舉,為甚麼今天不再流行呢?真是可惜。

  談到把月餅送給討飯的,筆者曾經讀過一個有趣的故事,願與讀者們分享。正當中國大陸最流行向錢看,走後門,和甚麼煙酒政策的時候,據說有一年中秋節在上海發生一件趣事。有一個下級官員,趁着中秋佳節,討好他的上司,希望能夠升級。無奈他的上司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他買了一盒最名貴的月餅,恭恭敬敬的雙手奉上給他的上司,說:“謹奉上名貴月餅一盒,恭祝上司年年心想事成,外貴內富。”上司接過他的月餅,臉上的顏色變得十分難看,跟着破口大罵﹕“我家裏名貴月餅多得發霉,還輪得上吃你的嗎?剛好外面有一個年老的叫化子,好罷,我就扔給他吃好了。”於是隨手把那盒月餅向窗外一扔。那位下級官員說了一聲:“完了”,就垂頭喪氣的離開了。

  站在窗外的乞丐,把那盒月餅拾起來,歡歡喜喜的拿回家和老伴分享。不料當老伴把第一個切開的時候,發現有一條金項鏈。把第二個切開的時候,發現有一枚金戒指。把第三個切開的時候,發現有一個金手鐲。把最後一個切開的時候,發現有一疊美鈔。於是兩老互相擁抱起來,不約而同的說﹕“今後我們不需要再討飯了。多謝上天!”原來當那位下級官員說“恭祝上司外貴內富”是有含義的,可惜那個高官愚蠢,不明白他的暗語。

  救主耶穌在受死之前,曾經講過一句話,但是這句話在他復活升天之後才被門徒想起來,就是“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因為這句話,基督教最重要的事工之一,就是“施”。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點點心靈

跖之徒 ✍余卓雄

談天說地

知與行 ✍余仙

藝文走廊

頌詩譯選:交喙鳥的傳奇 ✍凌風 譯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巴黎—羅浮宮 ✍郭端

談天說地

人到老年萬事哀? ✍馮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