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 ✐2010-03-01


孔子的形像

—胡玫電影《孔子》

石衡潭

 

  近來,圍繞電影孔子所產生的風波頗有些不可思議。孔子在傳統政治格局中,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甚至有人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當今之世,也是大興儒學,大讚孔子。可是為甚麼一部以頌揚孔子為初衷的電影卻遭到這麼多人的惡評與惡搞呢?而且又在票房上如此慘淡令人嘆息呢?一般的憤青罵罵咧咧也就罷了,就連堪稱八十後代表人物的韓寒也把它說得一無是處:“孔子這部電影,無論從拍攝意義,商業利潤,藝術追求,電影探索,教育啟蒙,警世感人,視聽震撼,娛樂消遣,記錄歷史等任何一個角度,都沒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電影。”這就不得不讓我們費思量了。到底是孔子不是孔子?還是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孔子或根本就不在乎孔子呢?

  有人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那麼,大概每一個中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孔子吧。不過,我想在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孔子應該是溫良恭儉讓兼備,應該是智勇仁齊全,應該是憂國憂民的君子,應該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只要不躍出大多數中國人的基本想像,我想這樣的孔子形像就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平心而論,胡玫所貢獻給我們的孔子應屬此列。

政治孔子大於文化孔子

  總的來說,我覺得胡玫的孔子是忠君愛國,勤政為民的政治孔子,大於述而不作,傳道授業的文化孔子。這或許是電影藝術本身對導演的一種限制,又或許是導演對觀眾審美趣味的一種讓步。影片前半部主要展現孔子在政治上的才華與作為,他有時候(在朝廷中)是舌戰群儒,辯才無礙的論者,有時候(在季氏府)是百步穿楊,箭無虛發的射手,有時候(在夾谷會)是運籌帷幄,善演空城的謀士,有時候(在武子台)是號令千軍,平叛斬亂的將帥。也許,學者們會指指戳戳,說這裏不符合史實,那裏為無中生有;此處是晏平仲生平,彼處乃藺相如故事。我倒覺得這些是無關緊要。電影畢竟是電影,不是歷史。只要基本生平線索不變,中間留些想像發揮的空間還是可以的。關鍵是:在這樣一種發揮與想像之中表現了孔子怎樣的人格精神。在這一點上影片的處理還是值得稱道的。如漆思弓從一個即將被殉葬的奴隸到最後成為孔門弟子的故事表現的是孔子廢除人殉的人道思想。孔子的確說過:“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堅定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影片對此大書特書是很有必要的。用一燈如豆逐漸熄滅的影像來暗示小女奴身殉的悲慘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在武子台平叛一場戲中,對孔子的展現也是十分獨特的。寬帶博衣儒雅丰神的孔子走上了高台,擂響了大鼓,越擂越激,越擂越響,叛軍終於在鼓聲中敗去。孔子擂鼓不是戰神的發威,而是儒者的吶喊。他停下鼓槌,回首看到的是烈火熊熊,鮮血四濺,他所感到不是勝利的快樂,而是撕心裂肺的疼痛:他悲憤與嘆息的是如此多鮮活的生命在叛亂中無謂地死去。這的確是仁者的情懷。

孔子的人性

  孔子的人性在影片中得到了多方面的真實展現。他有對妻子依依惜別的深情,有對兒女呵護備至的憐愛。對一介武夫的橫眉怒目,他安之泰然地應對;對狂狷之士的冷嘲熱諷,他平心靜氣地承受。子路要從軍,臨行他諄諄告誡;顏回為書沒,終了他緊緊抱懷。絕糧七日,他與眾弟子分一碗馬肉湯;厄於陳蔡,他以弦歌堅持到最後一分鐘。關於顏回的死,有人提出異議,因為史書中只說他早夭,並沒有說是如何死的。影片中則濃墨重彩表現出顏回是為救書而死,我看這是一種為文化而死的象徵,可以說是死得其所。孔子等聖賢之書能夠躲過焚書坑儒這樣的浩劫傳之後世,應該是有許多人不顧生命危險誓死保護的。顏回只不過是他們中間的一個罷了。孔子離開魯國時,天降大雨,泥濘不堪,車不能動。他幾次奮力欲行,都摔倒在地。最後一次摔倒時,孔子沒有馬上爬起來,而是仰天大笑。這也是孔子率真性情的另一面,不由得讓人想起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子見南子的深意所在

  影片中最受人關注,最惹人爭議的應該是子見南子那一段戲。對於傳統儒家來說,這本來是端不上檯面東西,基於為尊者諱的原則,能不說就不說了。在孔子拍攝過程中,就有好多學者聯名上書攝製組,其中最擔心的就是怕這段故事被弄出格。可是對於當代電影人與觀眾來說,又怎能放過這樣一場好戲呢?現在影片出來了,我不知道學者們是終於舒一口長氣還是有別的想法,反正我曉得把韓寒們憋壞了急死了,粗話都順口出來了。影片中素有風流之名的南子着實對孔子下了一番大功夫,精心的打扮,身形的展示,言語的挑逗,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可最後孔子還是待之以禮,而南子也終於還之以禮。這種處理似乎很平淡,沒有甚麼高妙之處,但的確是導演的深心所在。當南子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經典詩句來發動最後進攻時,孔子給她的最後回答是:“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是甚麼意思呢?這既是對南子的勸勉,又是夫子自道也。其實,面對美色,孔子也是寸心大亂,難以自持,但是他還是憑着堅強的意志力迫使自己非禮勿動。聖人與凡人的區別不在於他沒有想法,而在於他不總是跟着想法走。這句名言本來是孔子譏刺衛靈公與夫人乘豪華車招搖過市的,而改用在此處,真可謂神來之筆。這等於孔子承認自己也是人,也有凡人的七情六慾,也會犯罪。就如同保羅一樣:“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7:18)正是由於這一對己對人的真誠態度,才贏得了南子對她發自心底的尊重。也許最初她的想法是要征服一個聖人來顯示自己的魅力,現在,她明白了聖人原來不是用來征服的,而是應該追攀的一種境界。“人們很容易理解夫子的艱辛痛苦,卻很少有人能理解先生這痛苦背後的內心至高境界。”可以說,南子在這一時刻讀懂了孔子,所以她邪念頓消,最後她雖然中箭身亡,在臨死的那一刻她的腦中還幻化出孔子的身形。應該說,胡玫對子見南子故事的發揮在文獻中還是有些蛛絲馬跡的。論語中這樣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見南子,連最忠心的弟子子路都跟老師過不去,孔子只好指天發誓。要是沒有一點想法,孔子也不至於此吧!對於這段,史記孔子世家記得詳細一些:“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然。”司馬遷也是個真誠的人,所以,他也作了些微的暗示。

和諧理念

  影片在主導思想上也力求貼近時代,即宣揚和諧理念。當衛靈公問孔子:衛國人多很難治理,是甚麼原因呢?孔子回答說:“國人不富裕。”衛靈公繼續問:我們國家有一部分人已經很富裕了,為甚麼社會治安還是老搞不好?孔子繼而答之:“施教化以致和諧。”在寫孔子與季桓子的政治鬥爭中,也還是貫穿了這一精神。兩人曾經是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季桓子等“三桓”要把持朝政,維護既得利益,孔子則要墮三都,削藩鎮,這等於是要揭了他們的老底,當然,這幫人要誓死捍衛。先是任公山狃叛亂,想借刀殺人;後是假強鄰齊國的兵威來迫使魯定公妥協。孔子功敗垂成,被迫罷相併遠走他鄉。可是,兩人的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先是齊國襲魯兵臨城下之際,季桓子派兒子親自去向孔子求救,孔子讓弟子冉求前去援助;後是在孔子走投無路之際,垂垂老矣的季桓子幡然悔悟,又讓兒子帶着玉環請孔子返回故國,並親自在城門迎候。兩個多年的政敵終於化干戈為玉帛,孔子也終於圓了終老桑梓的舊夢。回到故里,孔子跪地叩首,淚如泉湧:“魯國,我的父母之邦,今天我終於又回來了。”看到這裏,我的眼睛也忍不住濕了。胡玫後來在訪談中這樣說:“孔子不僅回到了魯國,這個我們為之驕傲的思想家,偉人又重新回到了我們的祖國。我是帶着這樣的情感來拍的。拍完後發哥對我說:‘我演得很過,你得給我剪掉。’我說絕對不能剪,要的就是這種傳統文化噴薄欲出的臨界狀態。”應該說,她的目的達到了,也贏得了觀眾的心。

不得不說的遺憾

  應該說,這部影片也有一些遺憾。關於孔子顛沛流離,九死不悔的心志,光用推行禮樂,崇尚理想來解釋是不夠的。在論語中,有許多對孔子遵從敬畏天與天命的記載,而這些在影片中都沒有得到表現。比如說,影片中描述了孔子在宋國郊野大樹下教弟子們讀書習禮時,宋司馬桓魋帶人來砍伐樹木,驅逐眾人的場面。但是略去了此後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其實,這正是可以表現孔子為何大義凜然的地方,可惜導演輕輕放過了。此外,論語中有一些表現孔子神采與情趣的地方,在影片中也沒能看到。如孔子讓弟子們各言爾志,最後說吾與點也。這是經典的畢業考試場景。還有子路與指責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老人的對話,都是繞有風味的。孔子對野雞“色斯舉矣,翔而後集”的慨嘆:“山梁雌雉,時哉!時哉!”也是山野風光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還有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等等…就是現在影片中所描述出來的,也有的讓人覺得不到位,不夠勁。如孔子與弟子們問渡口,影片中只是幾個老農把他們調侃了一下而已,原文中“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的雙關機智與幽默並沒有傳達出來,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這樣的曠達與瀟灑更不知到哪裏去了。當然可以將這一切歸之於篇幅有限,但我更想把它視為導演的功力不夠和觀眾的水平有限。甚麼樣的時代也催生出甚麼樣的作品。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慣於目迷於五色,耳迷於五音了,那種衝淡隨和之趣早無心領略無意賞玩了。

  不過,不管怎樣,有人願意真誠地以視覺形像來表達對於傳統文化的敬意,來存留文化巨人的身影,就是值得肯定與喝彩的。我們需要一個剛健勇猛的孔子,也需要一個寵辱不驚的孔子;需要一個心繫家國的孔子,也需要一個敬天尊命的孔子。希望這部孔子不是絕響!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點點心靈

後園果熟鳥先知 ✍湮瀅

談天說地

聖經譯經與釋經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瘟疫之詩 ✍亞谷

談天說地

鎖園香氣與美果 ✍于中旻

寰宇古今

挪亞方舟之謎 ✍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