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9-11-01


清教徒移民之父—羅本生

史述

 

  在荷蘭萊頓,古老的聖彼得教堂(Pieterskerk, Leyden)裏面牆壁上,有一面銅牌,銘刻着:

記念
  約翰.羅本生
  萊頓英人教會牧者
  1609-1625
  他廣闊容忍的心胸
  引導並發展
  五月花客旅的宗教生命
  這建築容載他的遺體
  他不死的靈魂
  仍然統轄着一個強國的良心
  在海洋那邊的土地
  美利堅合眾國五月花後裔協會謹泐
  主後1928年

In Memory of
JOHN ROBINSON
Pastor of the English Church in Leyden
  1609-1625
His Broadly Tolerant Mind
Guided and Developed the Religious Life of
THE PILGRIMS OF THE MAYFLOWER
of Him These Walls Enshrine All That Mortal
His Undying Spirit
Still Dominates the Consciences of a Mighty Nation
In the Land Beyond the Seas
This tablet was erected by the General Society of Mayflower
Descend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D.1928


羅本生 John Robinson

  羅本生(John Robinson, 1575-1625)生於英國東部諾汀翰郡(Nottinghamshire)。十六歲入劍橋大學基督聖體學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1596年,獲文學士,1599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繼留校任教四年。
  劍橋大學原是造就教牧和律師的學校,卻是清教徒思想的溫床,不少名學者是清教徒,他們造就出了門徒,成為國會議員,學者,政治及軍事領袖,如:斐夫克司(Fairfax of Cameron)家,和後來的護國主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1599-1658),都出身劍橋。
  羅本生在家鄉早受清教徒影響,到劍橋後,更接受其原則。他們相信教會是聖徒的集合體,應該除去罪惡,除去天主教的傳統,行政上各自獨立,沒有教階制度。伊利莎白一世女王(Elizabeth I, 1533-1603),在位期間(1558-1603)對清教徒及天主教,採取宗教容忍政策。
  未婚的女王崩逝,因為沒有後嗣,由雅各一世繼位(James I, 1566-1625)。新王在神學上造詣頗深,有他自己的見解;在蘇格蘭為James VI,受過長老會的壓制,一朝得伸壯志,立心推行國教會,自己為教會的“元首”,下有主教,臣民俱為會員。他看主教是這建構的主要部分,說:“無主教,無王。”他規定所有人民參加國教會禮拜,如有違背,不參加聚會逾四十天者,則處以監禁,直到他們肯服從;對於堅持敬拜自由的清教徒,他則不惜決然警告:“要他們儘快離開國土!”
  1604年,羅本生離開劍橋,受任諾衛治聖安得烈教堂(St. Andrew's Church, Norwich)牧者。那教堂位處工業發展城市繁忙的中心,有來自外國的勞工,也有不少清教徒的領袖。
  不過,在國教會中,沉悶的儀式,沒有生命的教牧,使清教徒心靈備受壓制。羅本生因拒接受反清教徒的詔命,於1606年,被停牧職。他參加了諾汀翰郡司坷洛陂(Scrooby, Nottinghamshire)的非國教教會。他們這小群,在當地領地主的穀倉中秘密聚會,克來福屯(Richard Clyfton,?-1616)敬虔的長者任他們的教牧,羅本生為協理,主要領袖有步流司特(William Brewster, 1566-1644)和十六七歲的少年布萊德浮(William Bradford, 1590-1657),後者後來成為浦萊茅茨(Plymouth)的總督。
  他們互相勉勵,誓要過聖潔的生活,行事為人與所蒙的恩相稱。特別注重彼得前書第二章9至12節:

親愛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

  他們認真的過“客旅和寄居者”(Pilgrims and Strangers)的生活,特別喜愛自稱為“Pilgrim”;這字最初是源於拉丁文的Peregrinus,因為perthrough經過),加上agerfield原野),像亞伯拉罕蒙召,憑信心在地上過流浪生活,遠遠望見天上永遠的家鄉。朝聖的客旅,仰賴神供應,就是神佑(Providence);來源是pro(ahead)加上video(see),意思是全知的神,預知我們的需要。
  嚮往天上不能立刻就到,地上的日子,他們追求敬虔,聖潔,自由。
  那些清教徒,知道荷蘭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並建立了英國獨立教會。他們在1607年秋,接洽了一艘船,船長同情他們,願意載他們渡過海峽去那裏。於是,收拾了行裝,徒步跋涉六十哩,乘夜到林肯郡的波士頓港口。只是那船長先已經向當局告密,等他們自投羅網,然後,把所有的人都逮捕了。
  他們被任意搜查,錢被拿走了,被押着遊街示眾之後,關禁在市政廳樓下。在那裏,地方官員很友善的對待他們,約一個月後,才釋放他們。最後獲釋的,是他們的領袖克來福屯,羅本生,和步流司特。
  次年,二度冒險脫逃成功了。這次他們避免引起當局注意,讓部分人先行,領袖們留在後面,協助安置老弱離開,他們才啟程。敬虔的克來福屯,因為年老,最後沒有成行。
  早在1593年,英國清教徒非國教分子,開始移民到荷蘭。他們先在阿姆斯特丹,後來遷往萊頓。當1609年,司坷洛陂清教徒到那裏的時候,那城約有十萬居民,商業繁盛;歐洲著名的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有主要的學者在校任教,各地學生負笈來就讀,蔚為文教中心。


步流司特 William Brewster

  羅本生正式就任教牧,步流司特為治會長老。會眾人數增加至約三百人。信徒品德表現良好,得當地政府的敬愛。
  1611年,會眾雖然經濟境況不好,但熱心奉獻,買下一幢大房子,座落在鐘樓巷,位於聖彼得教堂後面,距大學近在咫尺;既可作聚會用,又可聚居,後來增建二十一組公寓,給經濟情況較差的會友居住,肢體和睦同居,其樂融融。
  羅本生虛心好學,在劍橋大學所學,只是基本裝備;現在既有如此好的環境,良師就在門口,自然願在神學家足前受教。1615年九月五日,他以四十歲的教牧,正式註冊成為萊頓大學的神學生。還有附帶的好處,是就此可不受民事法庭管轄,享有荷蘭宗教人員的禮遇,並且免繳稅及徭役;並可獲配給每三月十加侖酒,一百二十六加侖啤酒。在校期間,羅本生徹底領受了加爾文思想,並且在一次與阿米念派(Arminian)的公開辯論中,靠聖靈的能力和智慧,完全挫敗對手,獲致極高的榮譽。
  十年生活在異邦,屬靈方面,會眾有完全的敬拜自由,但在物質的方面,有些人生活並不優裕;因沒有田產不能種植,後來為新英格蘭總督的布萊德浮,得放棄務農,改學紡織;孩子們則多半忽略了母語,學了荷蘭話,也一併學來放的生活方式,失去嚴謹屬靈的氣氛。領袖們對於這樣的趨勢,感到憂慮。1616年,定居維琴尼亞雅各屯(Jamestown, Virginia)的施密慈(Captain John Smith, 1580-1631)的新英格蘭記述(A Description of New England)描述彼岸的豐富與自由,促成他們決定再次移民。這一次是美洲新大陸。


Embarkation of the Pilgrims, by Robert W. Weir 1837
  畫中描繪一批準備從荷蘭移民到新大陸的會眾出發前在船上聚會
  步流斯特手持聖經,而羅本生則帶領會眾禱告

  移民新大陸的籌備,於1619年開始。這次既沒有匆促行動的理由,也不需要祕密進行;而且倫敦公司,還鼓勵人移民。在荷蘭的英國清教徒教會,派代表去倫敦商洽,帶着羅本生和步流司特的文件,說明對王室的忠心,和信仰的純正。
  那時,這樣遠涉重洋的航程,被看作冒險行動,身為牧者,羅本生原想走在羊群的前面;但羈留荷蘭的會眾,也需要牧養。在兩難之間,羅本生表示,自己以多數會眾的去留為決定。結果,第一批參加移民新大陸的會眾,只有三十五人;既有步流司特和布萊德浮作領袖,也該可以放心了。何況他深信神的護佑,引導及供應,必與敬畏祂的子民同在,使他們在彼岸的樂園興盛,作主的見證人。
  在對移民會眾的臨別訓勉中,那位忠心的牧者說:

“在神和祂蒙福的天使前我吩咐你們,效法我不可過於所見我效法基督。如果神藉祂任何其他的器皿,向你們指示甚麼,要樂於接受,像接受我的教訓一樣;因為我確信,神的話有更多的真理和亮光,將要顯明。
  路德派信徒,不能超越路德所看見的。不論神如何藉加爾文啟示祂部分的旨意,他們寧死也不肯接受;加爾文也不能看見所有的真理,但他的跟從者,堅持那偉人的傳統。這是很可悲的事。雖然他們是那時代寶貴的亮光,神並沒有對他們啟示祂全部的真理。如果他們活在今天,他們會樂於接受更深遠的亮光。”

  1620年八月,在離開荷蘭往英國的前夕,羅本生引用以斯拉記第八章21節,為他們祝福:

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我們神面前克苦己心,求祂使我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

  經過幾番波折遲延,於九月十五日,他們在浦萊茅茨港,有一百零二名乘客,登上“五月花”(Mayflower)號啟航。原定的目的地是維琴尼亞,因遇大風浪,經過六十六天的海上飄流,在162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到了鱈魚角(Cape Cod)。眾人感恩敬拜。在登岸前,他們共同簽訂了“五月花誓約”(Mayflower Compact),採取教會規約的形式。聖誕節次日,他們於附近海口登陸,取名浦萊茅茨,記念從英國出航的港口。“五月花誓約”成為新英格蘭政府的基礎。


羅本生遺體葬在萊頓的聖彼得教堂

  羅本生留在荷蘭,牧養萊頓的教會,但他的牧者書函,繼續教導大西洋彼岸新大陸的會眾,成為造在山上的城。

  1625年三月一日(主日),那偉大的“萊頓使徒”,忠心服事完了他一世的人,離開了世間。他的遺體埋葬在聖彼得教堂,但他的精神,感動啟發他牧養的會眾,和以後在新大陸的人。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點點心靈

小鎮一遊 ✍陵兮

點點心靈

春雨 ✍湮瀅

寰宇古今

傈僳楊智敬 ✍史述

寰宇古今

坦贊尼亞的風情 ✍曲拯民

談天說地

感恩節的反思 ✍亞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