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9-10-01


文慈羅普:麻薩諸塞灣總督

樓村居

 


文慈羅普 John Winthrop, 1588-1649

  文慈羅普(John Winthrop, 1588-1649)是英國清教徒,但不同於其他分離主義者,他的理想是從國教會內部進行改革。
  他出生在英格蘭的薩福克(Suffolk, England),成長於歌樂屯(Groton Manor)。那個佔地五百英畝的田園,是他父親向亨利八世買來的,所以算是有產的富農階級。他出生那年,伊利莎白女王擊敗西班牙海上的無敵艦隊。


Groton Manor

  在十五歲時,他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他研讀法律,執業律師,並擔任過地方的公職,生活安定,沒有移民新大陸的意向。
  文慈羅普是敬虔的基督徒,熱心於祈禱,研讀聖經,具備成熟的清教徒,深信自己是神所揀選得救的聖徒。他的宗教信仰,使他覺醒自己的社會責任,獻身於改革。
  1629年,他與幾名同道商人,組成新英格蘭麻薩諸塞灣公司;同年十月,文慈羅普被舉為總督。他決定變賣所有在英國的產業,舉家移民到新大陸。
  1630年春,文慈羅普搭乘“亞百拉”號(Arbella)。在船上,他作了一篇講章“基督徒愛的模範”(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說明麻薩諸塞社區,是神的安排,要作“造在山上的城,世人的眼目在注視”;因此,要愛主並彼此相愛,過有紀律並負責的生活。這仿佛是耶穌“登山寶訓”的縮影,說明基督教是愛的社團。這講章經過整理,在倫敦出版。在講章中說:

首先,真正基督徒,在基督裏,合為一體:“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哥林多前書12:12,27)其次,這把我們聯結在一起的筋絡是愛。三,缺乏正常的筋絡,沒有誰能夠得完全。四,各肢體彼此連絡,要互相分擔強壯與軟弱,歡喜憂傷相共,安樂患難同當(哥林多前書12:26)。…五,這種同情同心,必須取代本性欲望,努力建立,護衛,保守並安慰別人。


1930年為記念文慈羅普遠航三百周年而製作的
  “亞百拉”號(Arbella)複製品

  登上新大陸的土地,他成為眾望所歸的父親典型,從1631年,終其十九年的餘生,他有十二次被選為總督;其餘的時間,是法官或議員。
  他初到美洲,規畫城鎮,每鎮有一個教會。文慈羅普自己定居的波士頓,很快發展成為海港和首邑。他自己位於密斯迪河(Mystic River)的農莊,遠遜於在彼岸原來的產業;不過,他從不後悔,因為他是在神的旨意裏,建立新的共和國。


Roger Williams

  1634年,有威廉斯(Roger Williams, c.1603-1683),主張完全宗教自由,不受政治干預;並以為經英王准許的殖民地,是不合法的,土地必須,而且只能向印地安人購買。在當時,是危險的叛國言論。文慈羅普在他被判驅逐出境前,暗中幫助他,逃亡到羅德島(Rhode Island),使其免於遭受更嚴厲的處置。以後,威廉斯建立了羅德島殖民地,並成為尋求宗教自由理想的聚居地。
  約在1636年,有些信仰不同,和行政措施上意見不同的人,主張組成代表議會,有的移民去羅德島,有的去康涅提克(Connecticut)。


Anne Marbury Hutchinson

  安娜.哈欽生(Anne Marbury Hutchinson, 1591-1643)是對於麻薩諸塞政府最嚴重的挑戰。她倡“反律主義”(Antinomianism),主張人可以由天然的直覺而得救蒙恩,不必經由任何宗教組織;得恩典後,不受道德規律限制。她一時吸引不少的跟從者,包括某些教牧。1637年,哈欽生經法庭判定驅逐出境,並經公理會大會定為異端,革除聖餐。她舉家到羅德島居住,在那裏被印地安人所殺。
  在英國內戰時期,人民急切渴望和平,新大陸的自由和豐富,更加吸引移民人口,急劇的增加。需要考慮的,是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如何得以平衡。那時,建立的民軍,其領袖是經過選舉產生。1645年,文慈羅普被告上法庭,彈劾行政部門侵權。傳召證人,經過三個月的審訊,宣告文慈羅普完全無罪,控告者處以罰款。在庭訊過程中,文慈羅普為避免影響司法,靜默不發表意見;到宣判後,文慈羅普作著名的“小講”:“論自由”(On Liberty),是相對他論愛的長論而言。
  他講話的大意,說“自由”有兩種:一是墮落的人,仍然有天然的自由,常會錯誤使用,要為此負責,因此需要法制;一是規約的自由,包括選舉忠誠並有能的政府,人民要自由接受法律約制,如同妻子因愛的立約順服丈夫。期望在神的佑助之下,人民願接受執政者,能夠“衛護人民的自由,並保持權威和紀律”。
  這“小講”,仍然是源自他十五年前,愛的模範社區理想,在公義和恩典上求取平衡;使社區既不淪於軍閥或亂民社會,也不形成獨裁政體。


Cotton Mather

  後代的人,故意歪曲醜化清教徒的形象,把他們說成狹隘,固執,反對自由,不能容忍。其實,文慈羅普持公義而兼有愛心,可以作為典範。後來波士頓的清教徒教牧兼史家邁德(Cotton Mather, 1663-1728),稱他是“世上理想的統治者”。
  1649年三月二十六日,文慈羅普離世。他的政治與社會理想,繼續影響後世的人,追尋“造在山上的城”。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富足的窮人 ✍余卓雄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高棉印象 ✍郭端

寰宇古今

魯斯夫人 Clare Boothe Luce ✍曲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