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 ✐2009-07-01


愛恨之上,生死之外

—陸川電影“南京!南京!”

石衡潭

 


陸川電影 南京!南京!海報

  南京大屠殺,這是中國人永遠的創傷,永遠的痛,誰也不敢輕易地揭開它,陸川儘管平心靜氣小心翼翼,可還是給自己惹了大麻煩。“南京!南京!”自公映以來,就爭議不斷,且愈演愈烈。從網上的情況來看,讚揚支持者固不乏其人,但罵聲吼聲斥責聲還是佔了優勢。有人指陸川為漢奸,有人罵“南京!南京!”是漢奸電影,甚至還有人斷言:“南京大屠殺已經殺死了三十萬中國人,‘南京!南京!’將再氣死三十萬中國人!”這種激烈的姿態出自一般憤青倒也罷了,可是連一些資深影評家也按捺不住了自己的情緒,如崔衛平教授就發出了如此的感嘆:“‘南京!南京!’是一部離奇古怪的影片。其荒腔走板的程度,超出了我的工作範圍和工作語言。”
  翻看了一些否定者的帖子,我發現他們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影片的視角。這部影片採用的是一個作為侵略者一員的角川的視角,而非以往同類題材電影所慣常的中國人的視角。人們覺得這個侵略者的游移不定難以理解,而他最後的放人自盡更不可思議。二是影片表現了中國人的一些陰暗面,如自私,怯懦,麻木,卑下等等。
  本文試圖就這兩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也試圖來理解導演陸川的意圖。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七十多年了,我想悲憤的控訴不應該再是惟一的主題,而冷靜的反思可能更有意義,這大概也是陸川決意要費四年心血全力投入這部影片的初衷。那麼,為甚麼要用角川的視角呢?角川的視角意味着甚麼,代表着甚麼呢?我認為:角川的視角在很大程度上並非一個日本人的視角,更非一個侵略者的視角,儘管他既是一個日本人,又是一個侵略者,而是一個人的視角,一個人類的視角。不是不能用中國人視角,而是中國人視角可能被仇恨,悲憤等等模糊了眼睛,而一個親歷慘劇的日本人視角則要相對冷靜,客觀一些,且更具震撼力。一個日本人並非天生的侵略者,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用角川的視角讓人更清楚地看到了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如何變成了非人,而一個拒絕成為非人的人又會有怎樣的境遇與結局。

  人對人的殘酷是如何發生的?結合着影片來說就是日本兵對中國人的殘酷是如何發生的?從心理根源來說,就是不把人當人的時候,當日本兵不把中國人當人的時候,甚麼樣的殘酷殘忍都是可能的。在同樣反映中日戰爭的影片黃石的孩子The Children of Huang Shi, 2008)中,主人公英國記者何克與司機巴爾斯關於日本人有一句十分精彩的對話。何克說:“日本人不是野蠻人。”巴爾斯回答:“但他們認為別人是。”這真是一語道破機關。確實,在那個年代,日本人不止是把中國人當作野蠻人,劣等民族,甚至根本不把中國人當人,831細菌部隊軍人就把用來做活體實驗的中國人稱為“原木”,這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證。在這部影片中,通過切近而逼真的鏡頭對這種殘酷做了展示。成千上萬的俘虜被槍殺在江邊:人還沒有斷氣,砂土就已經撲面而來掩蓋了;人頭還露在外面,就已經在掩埋屍體的砂土上跺腳了。無數的婦女被凌辱,全然不顧她們的兄弟,父母,丈夫就在旁邊。當着父母的面,把小孩子活活摔死…當一個人不把別人當人的時候,並非別人不是人,而是他自己成為了非人。日本兵把慰安婦當作了泄慾的工具,十五分鐘一個,蜂擁而至,許多婦女被活活殲死,那從難民營被迫走出的一百名婦女,能夠生還的寥寥無幾。當然,遭難的不只是中國人,還有日本人本身,慰安婦百合子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所以,南京大屠殺不只是中國人的苦難,更是整個人類的慘劇;日本兵殘害的不只是中國人,而是整個人類;他們所破壞的不止是中國秩序,而是人類原則。角川之死表現了人類對自身暴行之震驚,表現了一個人被迫成為非人之後的結果。我們不必問在南京大屠殺之後是否有類似的真實例證?而是要問這是否為一個正常人真實心理的反映?事實上,無論是在戰爭之中,還是在戰爭之後,類似角川的反戰之人還是存在的,東史郎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陸川選擇了角川的視角,又安排了他自殺的結局是可以理解且合乎情理的。這表明他超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而上升到對人類正義,人類前途,人類命運的思考。我們需要的不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讓日本人也嘗嘗當年給我們的滋味,而是根絕暴行,制止邪惡。如果一部影片僅僅想激起仇恨,我想它就沒有達到應該達到的目的,所幸的是“南京!南京!”並非如此。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能迎合一些人的盲目情緒與願望。

  關於民族性格的弱點,我想這也是不應該迴避與掩飾的。影片中所攝取的一些場面與情節的確有點讓現在的中國人難堪:數千老百姓蜷縮躲藏在教堂大殿之中,其中還有不少荷槍實彈的軍人,面對偶然闖入的不到十人的日本士兵小分隊,他們嚇得連大氣都不敢出,竟然都齊刷刷地舉起了雙手,連日本兵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拉貝的秘書唐先生為了保全自己的妻兒大小,不惜以向日本人告發難民營中有傷兵為代價,最後導致傷兵全部被殺戮,而他自己一家卻並沒能倖免,反而令自己的孩子與妹妹慘死。有人認為,陸川這是在揭自己的短,給別人找理由。我覺得這種看法太狹隘了。評價應該以事實為基準,不能以面子為前提,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描寫與反映是有史實依據的。不要以為在那場戰爭中,中國軍人個個都是狼牙山五壯士,游擊隊員人人都是李向陽,小孩子一一都是王二小,小兵張嘎。那或是特殊的個例,或是藝術的拔高,不能完全代表當時的實情。從一些親歷者的回憶中,我們知道在那場戰爭中類似影片中的那種場景與事件是屢見不鮮的。數十名日本士兵就能夠驅趕數萬名中國老百姓長途跋涉,去日本人想要讓他們去的地方。著名作家白樺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披露了這樣一些情況:他們村子裏的一個年輕婦女就因恐懼而出賣了一個本來躲藏在麥秸朵中的傷兵,後來她本人也因無法擺脫的自責而發瘋,自盡。還有他兒時的夥伴竟然以最快揀到穿過自己表哥頭顱的子彈而向別人誇耀自己的膽大。古語說:人必自辱然後人辱之。這是很有道理的。魯迅(1881-1936),柏楊(1920-2008)等人一直致力於批判中國人的民族性,他們受到尊敬與讚揚,被稱為民族魂和自由鬥士,而陸川繼承這一寶貴傳統,又有甚麼不可以呢?南京大屠殺過去七十多年了,中國人的性格有了真正完全的改變嗎?中國人在各方面都強過或強如日本人了嗎?我們不必因看到過去的真相而難堪,而要因仍然存在的差距而自勵。
  陸川以冷峻的態度,嶄新的視角對這場給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與痛苦的戰爭做了極真實的展示,並且對人性,民族性問題做了深入的思考。這是值得肯定的,這也是這部影片的最大價值。不過,我認為他的展示還是受到了立場的限制,而他的思考仍有待深入。具體來說,陸川的全部看見與思考都是在愛恨之間,生死之內,這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式的或東方式的,而這是不夠的。

  陸川也寫了抵抗,軍人以陸劍川為典型,民眾以小豆子和胖子為代表,這是一種直接拿起武器的抵抗,雖然只是零星的抵抗,且以失敗而告終。當然,更多的是道義上,精神上的抵抗,包括成千上萬的士兵在臨刑前高呼:“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有人也批評中國軍人陸劍川最初端坐不動,後來又率先站起來走向刑場。其實,這前後看似矛盾的行為都表明了一種抵抗的態度:即不甘心被動地任人屠宰,而敢於主動地迎接死亡。其他的抵抗如姜老師等人對難民的保護與安置,甚至一些婦女為了保全大家而自願舉手去做慰安婦等等,都可歌可泣。陸川在這裏觸及到生死問題。中國人所看重的是生,好死不如賴活着,這是極普遍的中國觀念,在影片中,胖子“姜老師,救我!!!”的呼喊就是其最形象的體現。而日本人更重視死亡,他們認為體面地死去比苟活着更好。在日本人看來,中國人喜歡梅花是抱殘守缺,苟且偷生態度的反映,而他們更願意像櫻花那樣在輝煌的燦爛過後迅速凋謝。中國人的貪生有時候可能導致更多的危險與死亡,如胖子本來已經獲得良民證了,可因他太激動反而露餡,又被抓了回去;唐先生的出賣,使更多人包括他的親人失去了生命。日本人的輕死則給無數人帶來滅頂之災,他們自己最終也難逃正義的審判。當然,中國人與日本人對生死態度的分別只是相對的,就連唐先生這樣怯懦求全的中國人最後也挺身抵抗,把生的機會讓給了別人,而把死亡的結局留給了自己。唐先生的這一轉身完成了中國人的抵抗,實現中國人精神的更新,只是這一精神仍然沒有擺脫身體化傾向,仍然只是生死之內的考慮。唐先生精神勝利的籌碼在於—“我的太太又懷孕了!”這使得他能夠笑對死亡,傲視屠殺者。小豆子與胖子也是幾次劫後餘生,最後的鏡頭就是他們因角川的死而獲得了生:他們走在野花盛開的原野上,呼吸着新鮮的空氣,享受着活着之快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生不息—這就是中國人的抵抗方式與勝利原則,從趙氏孤兒到“南京!南京!”,相隔數千載,可仍然一脈相承。日本人其實也相去不遠,只不過從另外一端來回應。最後,角川死了,因為對於他,活着比死更艱難。唐先生把死作為一種抵抗,而角川把死作為對現實的逃避。這表明,以他們為代表的中國人與日本人,生命中都缺乏超越的維度,他們都沒有在人難以忍受的苦難中面向超越,向超越求援求助,最多只是把拉貝這樣的凡人當作他們的救星。這樣的生又如何?這樣的死又怎樣?能夠改變現實的殘酷嗎?能夠使強暴,殺戮,流血不再嗎?能夠讓心靈真正擺脫恐懼嗎?
  沒有超越,我們就只有生死之內想問題,就以為血脈的延續可以實現未盡的願望,豈不知子孫已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我的替代,他們也要面臨死亡。沒有超越,我們就會在愛恨之間糾纏不清,以為復仇了就達到目的了,現在不少人還沉浸在這樣一種情緒之下,“南京!南京!”好像更給了他們一個情緒激昂的理由。只有視野達到生死之外,才能真正地了解生命;只有愛恨超乎在一個人,一群人,一族人之上,才能體會真正的感情。不是中國人天生該受苦受難,但這受難必定有其自身的原因,也必定有其超越的意義;不是把日本人壓下去了就萬事大吉了,日本和日本人現在仍然是我們學習與趕超的對象。當然,無論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需要從苦難中吸取教訓,都需要在苦難中思考永恆,接受永恆。如果連苦難都不能撼動我們,都不能令我們醒悟,那麼,我們就白白經受了這一切;那麼,我們就真的難以想像未來。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太福音5:3-7)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雲彩生活

稱心園藝:龍吐珠 ✍餘暇

點點心靈

曠野的呼喚 ✍湮瀅

寰宇古今

奧運古今 ✍曲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