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心靈 ✐2009-01-01


悲歡交集的鏤金歲月(十七)

鄉遙歸夢遠

湮瀅

 

  四十年來睡裏,夢裏,茶裏,飯裏,時刻不能忘的就是我的故鄉—膠縣。那個質樸但文藝氣息濃厚的縣城。在科舉時代,主考官員評膠東諸縣文風,膠縣得到一個“秀”字。猶憶母校瑞華中學的校歌中,有“背海面珠山,毓秀復鍾靈”之句。海指的是黃海,而珠山是膠縣南面的大,小珠山,“雙珠嵌雲”是故鄉八景之一。

消逝在歸夢中的故鄉

  去秋,懷着興奮激動的心情踏上了歸途,由廣州搭飛機回到青島的第二天,我便找了一輛車子直奔故鄉膠縣。雖然在這裏我已沒有親人,但這是我生長的地方,有我太多的記憶,這裏的每一條街道,都曾印着我的足跡。許多樹木與小河都曾有我的手痕。這片土地是孕育我長大的地方。當車子逐漸接近縣城時,我的心跳也急驟地加快起來。
  故鄉膠縣是雙城,外面的城牆叫圍子,我家住在南關,靠近南圍子城門。內城不很大,城門都有甕城,縣衙及考院都設在那裏,是行政中心所在地。城牆上有馬路,可行並排的馬車,由上面望下去,可以看到城中人家的院子。內城中人煙壅塞,外城便寬敞多了。小時候與同學爬到圍子牆上,由垛口上翻下去,蹬着一指寬的磚緣慢慢爬下去,再爬上來,在當時是十分驚險的遊戲,因為城牆有四五丈高。
  然而我們的車子顯然已經駛進了城區,卻沒有看見城牆的蹤跡。我的心開始往下沉,所有的街道也都是陌生的,原來這座古城已經徹底地消逝了!我催着車子尋找故居的南關崔家街,足足花了一個小時,尚無法確定是否已找到了那條街。
  故居在恬靜的崔家街東頭路南四號,是一棟三進院落的平瓦房。由大門進去,首先看到的是一叢修竹映掩的粉壁。第一棟是學屋,院中有一棵紫白相間的丁香樹,春天花開的時候,香飄數里。而中庭花臺上的牡丹與芍藥,那一片國色天香的繽紛,填滿了童年的記憶。還有爬滿了粉壁的薔薇,與燒紅了窗櫺的榴火。走出街東頭的石橋,對面便是賣黃酒的店舖,往北走是欄杆古井,彎過小橋則有一座古碑的雙女井。越過小溪往東走,便到了南壇灣,那半畝荷塘,在盛夏時開成一片濃豔,蛙聲響徹了每一家的庭院。每逢雨後,綠萍隨着溪水漲滿了每一條小河。而南壇灣旁魯班廟裏幾株高大的銀杏樹下,是兒時嬉戲與撿白果的地方。廟裏有一所初級小學,混合在一個大廳裏上課,那就是我啟蒙的學堂。崔家街的西頭有一堵嵌着“泰山石敢當”碑石的映壁,出了那堵映壁牆,就是一望無際的西坡田野,沿着泥路往西北走,可到小教場和我後來讀的瑞華小學了。
  我站在現在的這條“崔家街”上,惶然不知所措,我從未想到一個地方在隔了幾十年以後,會改變得如此徹底。這條我成長的街道,如今卻變得十分陌生。街東頭的故居完全被拆除了,如今蓋了一片營房。街頭的石橋,小舖也都消失了。我家牆外那一排老榆樹已完全失去了蹤跡,而當初的兩口井也不見了。若非街西頭仍殘留着幾棟昔日的舊宅,無論如何我也無法承認這就是我曾經長大的地方。


崔家街故宅西街之徐姓老太太


作者膠縣故居附近之殘破景象


作者膠縣故居已成殘垣斷壁

  我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出了“崔家街”,另一個我迫切想看到的是昔日就讀的瑞華小學,瑞華中學,以及當時全縣最高大美麗的大禮拜堂。禮拜堂坐落在梢門裏的瑞華中學旁邊,每逢禮拜天,鐘樓裏飄出的清越鐘聲響徹了整個的縣城。由瑞中往北走是菜市街及水果市街,再下去便到沙灘。那裏有一座魁星閣,閣上立着一個面目猙獰的魁星,手中握着一枝筆,據說那叫魁星點狀元。一走進沙灘,便可看到各種不同的市集,以及拉場子變戲法的,賣解的,拉洋片的,但當時最能吸引我的,莫過於說書場了。每天中午我們都跑去聽說評書的說三俠劍雍正劍俠圖,聽得入迷,到上課前幾分鐘,才戀戀不捨地離開。

  這一帶我原是非常熟悉,但那天下午我花了半天的時間,往返跑了好幾次,卻依然找不到昔日的教堂與中學。原來附近的房子多半都拆了,那座巍峨的大教堂,也早已拆除,在原址上蓋了一所招待所。以前的中學變成了一所醫院,而且街道也改了名稱。仍記得有一位瑞中的英文老師住在附近,但詢問了許久卻無法找到,幾乎放棄時,忽然發現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婦人坐在街旁剝豆。我仔細端詳,覺得面善,一問之下,原來這正是馮師娘。其實他們住的那棟敗屋就在眼前,但由於街道扭曲而無法辨識。走進屋裏與將近百齡的馮老師相擁欷歔,恍如隔世。馮老師娘拄着拐杖帶我去看昔日任大牧師住的任家花園,如今只剩圮牆敗壁,荒煙蔓草。在暮色中略事憑弔,就驅車返回青島。
  這就是我苦思了四十年的故鄉,我的歸夢圓了,又碎了。更不幸的是,我如今已失去了對故鄉相思的權利。

我的第二故鄉


青島地標天主堂

  青島距膠縣僅百里之遙,算是我的第二故鄉,也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離開大陸之前的一段歲月,是在那裏度過的。今天的青島,十分幸運的還保持着原貌,雖然市容看起來褪了色,建築都已老舊,但由海上或空中鳥瞰,仍是綠樹紅瓦,碧海青天。特別是象徵青島的那座天主教大教堂的十字架雙塔,亮麗而奪目,看來好像沒有多少改變。其實這座高聳的十字架雙塔,也曾歷經劫難。“文革”期間曾將這兩個十字架鋸下來毀掉。開放後,這座天主教堂得到“平反”,再製了兩個十字架焊接上去。聽說這是頗為艱巨的工程,因為十字架有一層樓那麼高。至於教堂內被打碎的巨型管風琴,當然無法恢復了。

  青島的另一個象徵是中山路盡頭的前海大棧橋,橋的盡頭是圓形的閣樓,在這裏可以眺望左前方的小青島。如今這些風物依舊,只是海邊橋上堆滿了遊人,昔日清幽的景象不再了。沿着棧橋的太平路往東走,是景色優美的海濱公園,現在改名為魯迅公園,海邊的岩石間長滿了杉樹,在碧海,巨岩與叢松間,簇擁着兩棟古色古香的建築,就是著名的水族館與產業館了。遙對市政府大樓的海濱,本來有一座高聳的石碑,上面刻着紀念抗戰勝利的“青島重光”四個大字,為李先良所題,但早已被拆除。後來我在博物館的院子角落裏發現了只剩“重光”兩個字的斷碣。
  越過太平路爬上青島最高的小魚山頂,站在塔頂可以俯瞰青島前海的風景線。前海棧橋筆直地伸向海面,海水浴場細白的沙灘上,坐滿了弄潮人。周圍觸目是綠樹紅瓦,景色美得使你一顆心都提起來。


青島地標之一,前海棧橋閣樓


青島地標前海棧橋閣樓(左為作者)

“綠樹紅瓦,碧海青天”與康有為百年之後的餘劫

  在海水浴場對面半山幽靜的路上,有一棟精緻的兩層小樓是康有為(1858-1927年)故居,現在闢為康有為紀念館,裏面收藏一些康有為的字畫,及其生前使用的器物。康氏的墳墓也在附近。“文革”期間曾將康氏的屍體掘出,罪狀是反革命,但後來又發現康氏是一位維新的革命人物,才予以平反。
  康有為雖然獲得平反,但是他的首級卻在示眾時失落了,無法再合屍安葬。不想這位變法維新的人物,雖在戊戌政變中未與六君子一同殉難,但死後若干年終難逃一劫。而形容青島“綠樹紅瓦,碧海青天”的名句,卻正是康有為的手筆。
  沿着太平路一直走下去,便到了第三海水浴場,以前是非常靜謐的角落。我曾在海灘上與美術學校的同學一起寫生,野餐,大家一同牽起手來跳圓舞,它曾經寫下多少我們的青春與歡笑。如今海上的風物依然,但海灘卻被污染了。我看見有一條一丈多直徑的污水管,引來污黑的濁流,不停地流入碧藍的海水中。
  過了匯泉公園,便到了青島最美的八大關,這一帶從前多半是外僑居住的區域,不但建築表現了西歐各國的特色,而且綠蔭遮道,整齊美觀,頗有瑞士的風貌。而所謂八大關,是指路名,這裏的八條大道分別以山海關,居庸關等關名作為路名。
  再回到青島,覺得若有所失的是,從前的馬車不見了,由中山路旁邊搭上雙馬車,一路蹄聲達達的沿着太平路前海的風景線跑到匯泉的體育場,是十分賞心悅目的享受。而如今在市內搭乘公車,幾乎是一種災難。在尖峰時間即使能擠上去,但全身架空,兩腳幾乎站不到地,而不守乘車秩序,一哄而上的作風,則是全國有志一同。


青島一景


昔日青島街上的馬車

  另一樣令人惋惜而懷念的是,從前的小吃都沒有了。還記得青島兩種平民化的早點:一是豆汁,將兩只桃酥捏碎放在碗裏,再加上一匙白糖,澆上滾熱的豆漿,泡着香脆的油條,真是一大享受。一是用小米粉及玉米粉煮的甜沫,裏面有青豆,豆腐乾,花生米等作料,就着油炸饊子吃,滋味令人難忘。這次我也喝過一碗甜沫,舀在碗裏的只剩下索然寡味的稀湯,完全失去原來的風味。
  中山路的劈柴院一向是賣各種小吃的地方,今天這裏仍然生意鼎盛,食客擁擠,但烹調卻完全失去了水平,粗劣得難以下嚥。問起以前那些可口的小吃,人們歎息着說,那都是舊社會的東西,早已一去而不復返了。在我走訪過的許多地方,南方的口味都還不錯,北方則多半較差,而其中尤以青島為甚。

嶗山上的聊齋故事

  到青島來旅遊的人,大概一定會去嶗山看看。嶗山不但風景優美,而且泉水清冽。我最懷念的是兒時喝過的嶗山汽水,但如今則只產聞名遐邇的青島啤酒。
  由青島乘汽車去嶗山,沿途要經過許多漁村,據說現在漁民的生活已經改善,像擺攤的個體戶一樣。青島有全國規模最大的自由市場,是個體戶攤位集中營業的地方。有幾句流行的俚語說:“肥了當官的,發了海邊的,闊了擺攤的,窮了上班的(第四個字都用兒韻)”。
  嶗山並不高,但卻傲岸雄偉,山上有著名的道觀“上清宮”,香火鼎盛。在蒲松齡的聊齋誌異中,他曾寫過兩則在道觀中發生的故事:一則“嶗山道士”中,就一個“嬌惰不能作苦”的人,妄想向嶗山道士學法術眩世,結果不但法術沒有學成,卻在頭上撞了一個大包,頗有警世的作用。另一則“香玉”,則是一個纏綿悱惻的花樹變成美人的虛幻故事。故事中記述一個在廟中寄讀的膠州士子黃生,在下清宮中邂逅由白牡丹精靈化成的美人香玉,及耐冬化成的美女絳雪,均成為黃生之膩友。但後來牡丹為人移走而枯死,遂由花之神變為花之鬼,黃生在悲慟之餘,作哭花詩五十首,感動了花神使牡丹再生,重續前緣。黃生死後也化為牡丹,但因無花為道士砍去,白牡丹與耐冬亦相繼萎死。蒲松齡將這個虛構的故事寫得淒婉動人,使人讀之泣下。如今在道觀中樹立了香玉和絳雪兩塊石碑供遊人憑弔,足見蒲氏的小說是如何的感人了。


青島之觀象山

  “上清宮”中有數株千年古樹,修竹清泉,蟬聲蝶影,迎風小立,山色幽絕。由“上清宮”旁踏石上山,山頂雖無奇峰危巒,但放眼望去,山勢跌宕豪邁,襟抱黃海,碧波千里,極目蒼茫,與在泰山頂上看雲海,又自不同。

本文選自作者自傳悲歡交集的鏤金歲月
台北:道聲出版社
(10641台北市杭州南路二段15號,電話:(02)23938583)
(書介及出版社資訊:http://www.taosheng.com.tw/bookfiles-04D/bookfiles-04D011.htm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聖城血雨 ✍殷穎

點點心靈

“比”的生命哲學 ✍湮瀅

樂趣飄送

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郁韻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