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 ✐2008-10-01


問與答

拯救靈魂

 

常聽到教會中人說“拯救靈魂”。不知道這話的確切定義是甚麼—是否人死後靈魂還可得救?是否與“為死人受洗”的教義有關(哥林多前書15:29)?

  許多人會詫異,聖經並沒有說“拯救靈魂”這回事,華人教會起初也沒有,只說“傳道救人”。
  “救靈魂”的說法,有兩個可能來源:一是借用佛教“超度亡靈”的說法;一是“SOS”的翻譯,以至以訛傳訛。
  1912年四月十四日,當時最豪華的客輪“鐵達尼號”(Titanic),在北大西洋的處女航中,觸及冰山,即將沉沒。船長用電報發出新近協議的國際求救信號“SOS—Save Our Souls”。(中譯“拯救我們的靈魂”。顯然的,在此不應直譯,或可譯為“救命!”)當那號稱不可能沉沒的巨船沉下冰冷的海洋,有1,517人喪命,其中包括約685名船員。
  希伯來文Nephesh和希臘文Psyche,都是“氣”的意思。首見於創世記第二章7節:“耶和華神…將生氣吹在他〔亞當〕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中文有人譯作“活魂”。
   Nephesh可譯為“靈魂”,但不盡然。
  最為人普遍喜愛的詩篇中,“祂使我的靈魂甦醒。”(詩篇23:3)是說人“死在罪惡過犯當中”,蒙主拯救得新生命。
  實際上,這同一個字,也譯為“生命”。“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這血賜給你們,可以在壇上為你們的生命贖罪;因血裏有生命,所以能贖罪。”(利未記17:11)
  這字也可以代表整個人。猶大人想害死耶利米時,有幾位長老起來仗義說話,勸阻那些反對的人說:“若治死這人〔神的先知〕,我們就作了大惡,自害己命。”(耶利米書26:19)
  有時這字是指人的肉體說的。如:“祂使心裏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裏飢餓的人得飽美物。”(詩篇107:9)這裏的“心”,原文是“靈魂”,英文為“hungry soul”,現在我們還如此說飢餓的人。其實,說的是外在的身體。
  這樣看來,Nephesh並不能統譯“靈魂”。同字同譯,固然是對的,但不是沒有錯的律則,膠柱鼓瑟,反足以害意。
  “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各書2:26)
  死亡的狀況是靈魂離開身體。雅各的愛妻拉結,生便雅憫的時候,難產而死:“靈魂”要走的時候,還給孩子起名。(創世記35:18)這裏說明靈魂離開身體,構成死亡。而給孩子起名,表明還有死後的盼望。
  “那些為死人受洗的”(哥林多前書15:29),是甚麼意思呢?
  那句話,聖經中只有在此處出現,使徒未加說明,難以確定其意義。有人以為在當時的哥林多,有人代替已經離世的親人受洗,或是希望可以這樣作,表明相信有來生,並以為可以除去罪愆,說是與天主教“煉獄”的觀念類似,也不是太遠。保羅並不表示同意這樣作。也有人以為那是說有些現在已死的人,當初受洗歸於主的名,冒了受迫害的危險,是因為相信耶穌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所以才有盼望。不論如何解釋,使徒保羅這樣引證,為一般同意有復活的證明。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一旦靈魂與身體分開,就是人死了以後,就再沒有得救的可能。這是我們必須知道的。傳道救人,是拯救靈魂與身體合在一起的時候。福音書中記載主基督所行所教導的,說明祂關心人需要的方式,是顧靈魂和身體:神“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祂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使徒行傳10:38)祂不僅發表好的教導理論,也以五餅二魚,變化供應在曠野的眾人,免得他們飢餓昏倒。復活以後,雖然主自己不需要飲食充飢渴,還是在提比哩亞的海邊,親自動手為門徒預備早餐。可見主教導門徒禱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祂也實在賜給他們。
  上中古時期開始,教會流行二元論,以為身體的價值,低於永恆的靈魂。但治病,濟貧,醫院等慈惠事工,還是由教會發起的。只是當十九世紀,自由派與基要派之爭的時候,基要派詆斥社會福音,也連帶排斥社會關懷的行動;加以敬虔主義的流行,教會認為“拯救靈魂”才是正事,不沾世務,才是清高。至於全人福音,就少有提及了。
  其實,看聖經記載,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就證明神並不輕看肉身的價值。主耶穌的事工,使徒們的事工,都沒有二元論的痕跡。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福音派興起,教會才知道,社會關懷並不是壞事,與社會福音不同,更不必須有社會主義的嫌疑,也就不再有人主張絕對的二分了。但“救靈魂”的口號,還是保存下來,作為歷史的見證。(文中旴)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寰宇古今

那大城,尼尼微 ✍和英

點點心靈

為愛腰千折 ✍吟螢

談天說地

時代先知靜默了—蘇忍尼真 ✍于中旻

寰宇古今

耶穌的腳印(二)伯利恆 ✍殷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