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7-02-01


滄桑簡話阿拉斯加

曲拯民

 


阿拉斯加 Alaska

  阿拉斯加有兩萬尺高的山峰。常年不溶的冰山,冰河佔全面積的百分之五。海岸一帶,因冬季暖流北上的調節,故其南部冬季氣候不失溫和,常年漁產亦盛。受保護的魚族為鯨:鳥類為白頭鷹,天鵝,海鸚及多種水鳥;動物為熊,野山羊,狐等。雪山,明湖,無盡的山林,配上碧藍的天空,其天然風光可比瑞士。

  1969年在該州本部北極圈的普路德厚灣(Prudhoe Bay)發現煤油,蘊藏量在百億桶(每桶四十加侖)以上,於1977年開始敷設一條自煤田區通至南岸輸出港弗拉待茲(Valdez)長達七百九十英里的輸油管,便於供應日本及美西各岸的需要。它不但給該州帶來財富,也給美國增加外匯。這份意外之財是當年美國朝野絕對想不到的。

  美國於1867年(同治六年,即日本“明治維新”之年)向俄國以七百二十萬元的代價買下阿拉斯加全部,包括所有海島,面積為五十八萬六千平方英里,依每平方英里等於六百四十英畝計之,每英畝的買價只合兩分錢。大概世上土地的交易沒有比這一筆更便宜的了!
  俄國首先奪取全部西伯利亞(Siberia),然後才能談到東進阿拉斯加。
  1613年(明萬曆四十一年)俄國發生政變,羅曼諾夫(Romanov)皇朝興起,脫掉東方式的宮廷長袍,傳十代,至尼古拉二世,皇室全部人員被殺告終。即1917年的布爾什維克大革命(Bolshevik Revolution)。其皇朝第二世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曾將俄國西方化,俄國第二大城市彼得格勒(Petrograd)為他親自監督由西方的工程師建成。


巴拉諾夫(Alexandr Baranov

  俄國東進,越烏拉山,先征服了西伯汗國,此後其東的廣大區域即被名西伯利亞。自俄軍開始東征,僅五十六年即達太平洋岸,時在1639年,正值中國衰弱時期─明崇禎晚期。經營者巴拉諾夫(Alexandr Baranov, 1746-1819)與印地安人多次戰爭,食糧又發生問題,於是遣人南下,經西班牙人的許可,在舊金山以北河邊從事耕種,迄今該河名稱沿舊─俄羅斯河(Russian River),河口有Fort Ross(非地名,或在Russian River入海之處)徵其史蹟。
  巴拉諾夫死後,繼其志者乏人,帝俄政府便將它售予美國。自丹麥人白令代表俄國在阿拉斯加登陸起算,帝俄佔領此地一百二十六年,實際經營了僅六十三年,白令先於1728年發現亞美兩洲間距離最近的海峽,遂命名白令(Bering Straits),復於1741年自堪察加半島(Kamchatka Peninsula)起行,循阿留申群島(Aleutian Islands)首先發現阿拉斯加,插上了帝俄國旗,但不幸於返途時船破人亡。

  珍珠港事變後,日本乘勝進攻阿留申群島,並佔領美國海軍基地的阿吐島(Attu)。美軍為確保阿拉斯加的安全,於次年(1942)在該州修築了一條長達一千五百英里的國防公路,與加拿大及美國公路網相接,此後不再依賴海上運輸。
  據近代的地理及考古學家說:約一萬五千年之前此海峽原是相聯的,亞洲的蒙古利亞族為了尋找較佳的漁獵環境,乃徐徐進入美洲。今日的阿留申族,人數約為一萬人來得較遲,約在五千年前。最晚的是愛斯基摩族(Eskimo),今日人數約三至四萬人,其遠祖於四千年前始自北極圈一帶進入美洲,今日仍住阿拉斯加州的極北部,又該州的印地安人數僅約兩萬餘,是最早的亞洲移民。
  1880年(光緒六年),有人在阿拉斯加的珠諾市(Juneau今州政府所在地)發現砂金,遂興起一時的淘金熱。二次大戰後金價平疲,砂金告枯,開山工程成本高昂,礦場關閉。1988年,原礦仍未重開,但在蘊釀計劃復工中。據官方記錄:百餘年來,阿拉斯加的全部金產為七百萬兩。
  阿拉斯加近鄰加國的猶康區(Yukon Territory)於較晚(1896年)也發現金礦,阿拉斯加的採金熱遂為所奪。金礦區在克郎岱克(Klondike),區政府遂設於附近的道森(Dawson)。自1940年代公路網完成後,因北方太冷,區政府南移白馬市(Whitehorse),是地為風景區,亦觀光的中心。今日克郎岱克仍為加國的產金要地。
   1898年,白令海峽近處的一個漁村名叫諾穆(Nome)的河灘一帶發現有金砂存在,不但蘊量大,且佔地也廣闊,一時淘金事業在此興起,吸引了外地來人兩萬多。州政府遂設辦事處於此,現代化醫院及學校也應時而興築。今日此地除了仍為淘金業一中心外,兼為皮貨及印地安工藝品之集散地,有定期客貨輪往返西雅圖(Seattle)。唯該州最大的產金地仍為中部的費爾班克市(Fairbanks)附近,金砂首於1900年發現,被稱為本州金砂的心臟地區,歷百年而未衰。該市的經濟原建立在採金業上,但自1970年代縱貫該州的輸油管開建以來,該市即成為施工及全部工程的管理中心,加上州立大學之興建,益增該市之聲望及繁榮。其南部有海口安克瑞治(Anchorage),煉油廠在焉,為美亞兩洲航空要衝。南部都市都為爭取州政府所在地而吵,唯因北部氣候太冷,復為地震危險區,卒爭不過珠諾市(Juneau)。
  美國於1942年失掉阿拉斯加南部吐島的海軍基地之後,感到海上威脅嚴重,乃於次年即1943年反攻,數月後終將失地收復,是役美海軍傷亡三千八百餘,包括因凍而死者。美國為了討取蘇俄的友誼以便取道西伯利亞進攻日本,曾於(租借法案)之下在阿拉斯加不同的機場(共一百二十餘)於1939至45年准許蘇俄取去大小型飛機七千九百多架。但蘇俄至終不肯答應美國的要求取道西伯利亞進兵,希望提早結束對日本的戰爭。
  阿拉斯加於1959年成為美國的第四十九個州,於是國旗上四十八星添了一個新星。在東西冷戰時期,美國的雷達網遍設西伯利亞對面的沿海一帶,更佈防了許多防禦性的飛彈。在今日蘇俄解體,東西雙方中止冷戰的狀態下,阿拉斯加的國防設施似乎已經失去了原有意義。

 

阿拉斯加南部之旅

  某年我自賓州(Pennsylvania)前去溫古華埠搭荷輪北上阿拉斯加(Alaska)作七天遊。時在九月,上午起飛,近中午在芝加哥(Chicago)換機,填加國入境申請,午後一時半抵溫埠。旅遊公司派觀光車來接,逕送碼頭,四時登輪。
  遊輪見作十層,船長約七百尺,寬三百,面積等於美式足球場之四倍,排水量三萬四千噸。容納遊客一千二百,加上船員五百五十名,一路十分熱鬧,節目有:舞會,歌唱及相聲演出,歡迎及臨別會各一次,冰雕,蔬菜水果剪刻表演,分組導遊本輪各部,晚飯後的音樂節目,下午的電影或幻燈節目,每日清晨天主教的早禱儀式,星期日有基督教及天主教分別崇拜等等。
  除了一路船泊三港口,飯食時間稍有變動必逐先通知之外,平日早飯七至九時,午飯十二時至下午二時,隨到隨吃,衣着隨便,夜飯則分成兩批:六時與八時,不堅持時間,唯衣着必整,男性着上裝,打領帶,座位是固定的,共二十道菜,任選。
  是晚六時開行,穩航於大陸及海島間,兩岸風景隱約,海不揚波,如履平地,入寢時聽不到機器噪音,恍如夜宿旅館。
  先是碧海藍天俟西方晚霞消失,然後東方的明月升起,天然景緻之美無以復加。

九月北航近初秋 月下波光夜色優
甲板穿梭往來忙 歡笑盡除人間愁


一. 開其坎市(Ketchikan

  本市實為一小村,街道不足十條,人口一萬一千,半數是印地安,白人係當年漁夫及淘金者的遺族。由於冬季海中寒流北上,故為不凍之港。市之背後高山三千尺,陡坡之下,許多建築物在海水中打木椿為支,是為特色,鮮為他地所有。市內有鮭魚種植場,冷凍及罐頭廠,市外有全世界最大的紙漿廠一間,建設費八千萬元,副產品為松節油,木醇等。此地全年雨量九十餘寸,幾乎無日不細雨紛紛。市外有印地安人氏族分別的雕柱(Totem),集中一間公園Totem Bight State Park裏,約為三十件。開其坎市係阿拉斯加最早的城市,市內外導遊三小時即畢。曾在市內見一小房,上書(北京飯店),不知是否為同胞所營。

夏無酷熱冬不凍 一年四季鮭當餸
與世無爭印地安 退隱生活有斯城


Totem Bight State Park


二. 珠諾市(Juneau

  州政府所在,人口三萬,約三分之一為公務員:國防,海岸守備,漁,林,州,市各部人員。氣候與開其坎同,但冬令時有颶風過境,時速達八十英里。此地廣闊,有高山瀑布,海灣林木蔥蘢,風景絕佳,但全市僅有四十五英里公路,故市民頻向海空發展,據說是市民擁有遊船,直昇飛機及水上飛機最多之地,平均每三人一船,每七人一飛機。是為特點,非人人所想像。市內有博物館可看,於市區盡處可察看冰河(Glacier)。市內各學校盡加鐵網作圍,以阻熊族下山遊蕩時誤入校園。旅客有乘飛機進入深山冰河區者,途中遇上逆流,返後頗不愉快,遠不及陸上漫遊有豐富的收穫。此地男多於女,約二比一,來此謀生之菲島女性不難嫁得如意郎。午間入市區用快餐,見附近店舖附帶出賣金砂,天然小金片及金飾者佔多數。本地為了保護動物生態,倘有人膽敢殺熊一隻,必坐牢一年,罰款一萬元。船在此處停十六小時,於夜半啟碇,次晨抵冰山灣。

冰山雪河此地多,山巔樹叢見熊哥
市容整潔人悠閒,出世避俗住北國


三.冰山灣(Glacier Bay

  南北極佔地球全面積約十分之一。阿拉斯加的冰山約佔全部冰山的百分之五。據地理學家稱:世上全部冰山比陸上的所有淡水湖及河流所含之水較多。北極的冰山區每年落雪一百五十尺,等於十五尺雨水。一路所見冰山,大致可分四色,即灰,白,藍,綠,煞是天然奇景。灰者已混上冰河下流的砂石,白係由於空氣所致,藍為下層接近海水分子最密之部分,下裂後重入冰山的部分作綠色。

灰白藍綠見冰山,落水四濺亦壯觀
晶瑩潔純人間無,運銷日本賺大錢


冰山灣 Glacier Bay


四.錫特卡市(Stika


錫特卡 Stika

  早飯後上陸,導遊包括全天。此地市中心本為印地安村莊。為早期俄人所佔,設漁港於此並建正教會堂,逐漸成為俄人的首都。今日除漁港可看外,參觀正教會,見中古時代的聖像及宗教飾物保存至多,展品有中國雕或彩繪的衣櫥及樟木箱,料係清代與帝俄貿易時的交換商品。清高宗乾隆六年即1741年,丹麥人白令於發現白令海峽之後在此登陸,繼有俄國商人巴拉諾夫(Alexandr Baranov, 1746-1819)率武裝人員在此強設貿易基地。值他返國期間,印地安人成群結隊,屢襲俄人,造成極大傷亡。兩年後,巴拉諾夫率軍捲土重來,殺盡印地安,建都在此廢墟之上,命名錫特卡,事蹟見於市博物館的記載及壁畫。

昔日俄殖錫特卡,慘無人道惟兇殺
年久湮遠無人傳,真情實蹟見壁畫

  錫特卡市人口八千三百人,於鮭魚收穫旺季便從鄰處多吸收兩千名工人。此外,本地伐林及造紙業都盛。
  當年美國購入阿拉斯加之初,也指定此地為都;及至珠諾市採金業興起,始將首都遷至該處。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基督徒的禮節 ✍于中旻

書香陣陣

讀書樂:踏着耶穌的腳印 ✍余仙

雲彩生活

簡易食譜:九肚魚粟米蛋花湯 ✍禾秧

藝文走廊

廁所文學另一章 ✍區室

藝文走廊

諺語ABC:Job's comforters 約伯三友 ✍蘇美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