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 ✐2006-02-01


中世紀的道德劇

凌風

 

道德劇的意義

  在中古時期歐洲教會,人民知識水平低,對於神學的教導不能領會;同時,人民工作餘暇的時間多,娛樂節目卻少。為了使聖經真理普遍傳播,“道德劇”成為有效的工具。
  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戲劇的形式已經成熟。不過,其意義較深,而且所傳達的是外邦的觀念,不合於基督教教義。為了達到教育一般民眾的目的,就捨教堂圍牆內應用的拉丁文,而有各民族方言普及的道德劇。
  道德劇的方法,是“以教以娛”,頗似佛教在中國傳播時期的“變文”。
  把抽象的觀念,人格化,形象化,是所採取的方法。看在流行的每個人一劇,其中那些角色的名字:主角就名叫“每個人”;其他角色有死亡,團契,親屬,表親,財物,善行,知識,美貌,力量,分辨,五覺,認信,天使,醫生等。這些角色,當然不是深入刻畫人物個性,而是傳達簡單的信息。
  演出的方式和道具設備,都是因陋就簡。是各行業公會組織,分別演出;當然沒有訓練的專業演員,而是各業的職工。當然更沒有戲院建築,舒適的座位;通常是用馬車運載器具,搭上一個台子,觀眾就圍着站立觀看,情形就跟中國鄉下從前的野台戲差不多。

每個人的問題

  每個人Everyman),源於中古時期的法蘭德(Flanders),即今比利時西部,荷蘭和法國之間的地區,Elckerlyc是當地語文每個人的名稱。其作者是誰,已經不可考。起初大概是筆抄甚或口傳;現在所見最早的印刷本,是十五世紀末版,因為歐洲的印刷,是那世紀中的發明。現存最早的英文本,是1508年出版。
  人類普遍的怕死。死是人必須面對的不愉快結局,但無法避免這幽谷的旅程。
  每個人的結構情節簡單,全長只921行。
  開始時,上帝宣告:世人只思念錢財,忘記造他的主。上帝差遣“死亡”,去告訴“每個人”,帶他來見。
  “死亡”領命去了。見了“每個人”,告訴他將走那去而不返的最後旅程;並且提醒他,帶上帳簿,預備向主交帳,並沒有律師為他辯訴。
  “每個人”想要推延,要求展期不獲准,勉強去了。遇到“團契”,“親人”,“表親”等人,要他們在路上作伴,以免孤單;他們都敬謝不敏。他又向“財物”表示,一向如何愛它,請求它同行;“財物”拒絕認他,說是不屬於他。
  幸而不是都這樣無情。
  “每個人”轉向“善行”;“善行”慨然應允,陪他去見主,為他作證。“知識”自告奮勇,要為他引路。
  “認信”見了“每個人”,要他悔改受罰,免於苦刑。
  “美貌”知道他將要走的路,離開他去了。“力量”“分辨”和“五覺”等,伴送了他一段路程,也先後告辭。
  最後,只有“善行”陪他走完全程見主,復活領受冠冕。
  因為時代背景的關係,道德劇是勸善戒惡,並且是天主教的教義觀念。但對於一般知識不高的信徒,有教育的效果。
  約翰.本仁(John Bunyan, 1628-1688)著名的寓意故事,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用的自然是道德劇同樣的方式,但結構布局繁複得多,描述也遠為更精彩而細膩,成為聖經以外歷來銷數最高的書;不過,也是人生的另一種旅程。

每個人的準備

  旅程必須準備。
  生命的旅程,是所有旅程中最重要的旅程,是一條單行道,終點是朝見生命之主。
  聖經說:“死是眾人的結局。”(傳道書7:2)又說:“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9:27)所以要常慎重思想。
  既然死是那麼的嚴重,人就常思想所要面對的問題:如何在主面前交帳。到死臨到的時候,已經太晚了,再沒有回頭的機會。
  人從出生的時候,就該為永生準備。道德劇就是以此為宗旨,所以受到普遍的歡迎,至莎士比亞的時代達到最高峰。在這時期的戲劇,常表示藝術上的“公義”,就是道德價值與結局好壞的關係。似乎不是巧合,Hamartia這個希臘字,在亞理斯多德的用法,是講悲劇主角的性向或行動錯誤,造成悲劇性的結局;在聖經希臘文中,成為最主要譯為“罪”的字。因此英文悲劇中,注重清除罪,否則將成為悲劇。
  對於人生來說,信靠耶穌基督代死的救恩,是準備將來的永生基礎。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點點心靈

我們來談天(一)摘星夢 ✍余仙

寰宇古今

百元大鈔與富蘭克林 ✍史直

談天說地

再作嬰孩 ✍于中旻

點點心靈

白日作夢 ✍余卓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