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心靈 ✐2005-04-01


會錯意

 

  在美國有一種人名為“土豬”。“土豬”者乃是在美國出生及成長,而中文多是十分差勁,有很多甚至聽不懂中文的中國人。

  我家有兩名“土豬”。雖然每天都花點時間教他們中文,畢竟我們所居之處,及日常生活圈子內的,懂得中文的人少得很。所以,差不多每一次都要加點幻想力,才能聽明白他們的廣東話。

  有一天我攜同女兒到超級市場去買菜。女兒高興地問:“媽媽,我們可以吃魚波嗎?”

  魚波?我隨着她小手所指的方向望去,發現了她所講的魚波是甚麼。我淡淡地說:“這些不是叫魚波。廣東話是叫做魚蛋。”

  “它們明明像一個個細小的波(ball)。魚的蛋才沒有這般大呢!”是她有點抗拒的回答。

  經過凍肉櫃,她又高興地問:“媽媽,我們好像很久沒有吃牛肉蛋,可以買些回家去嗎?”

  牛肉蛋?“松松呀,”我強忍着笑地回答:“這些東西叫做牛肉丸,不是牛肉蛋。”

  她偏起小嘴,語氣中帶點埋怨地說:“魚波明明像個波不像蛋,偏偏要叫做魚蛋。這些牛肉波的大小跟魚蛋差不多,卻又不是叫做牛肉蛋,而是叫做牛肉丸。真麻煩!”

  波,蛋,丸。甚麼場合用哪一個字呢?有時候連我自己也弄不清楚,難怪女兒的不滿。

  又有一次,小女兒拿着數學功課簿,開心地走到我面前告訴我說:“媽媽,這幾題數學題真容易,我可以用我的頭來做。”

  甚麼?用頭來做?!我真的被她弄得一頭霧水。我問她:“妹妹,甚麼叫做用頭來做數學題?你是怎樣用你的頭來做數學的?”

  她用不耐煩的眼神望一望我,然後一本正經地用英文說:“These math problems are so easy, I can do them in my head!” (意思是:不用紙筆,用腦袋想一想便能計算出來。)

  啊!她這樣一說我便明白了。原來“用頭來做”,就是廣東話的“心算”。只因小女兒不懂得“心算”這個名詞,以為把英文直接翻譯過來便了當。

  其實,小女兒說“用頭來做”數學,是合情合理合邏輯,因為我們的腦袋是在頭部。只因文化思想上的不同,表達方式及用詞也有異,才導致溝通上出現問題。

  女兒們的中文強差人意。但是,反過來看,自己的英文也不見得是出色。尤其是初到美國之時,因為對美國人的俚語全不通曉,不知會錯意多少次;有時侯甚至完全不明白他們在講些甚麼。

  美國人喜歡在打招乎時說:“What's up?” 這句話的意思跟“你好嗎?”差不多。但是,若然照着字面把它直接翻譯過來,那便成了“上面有甚麼?”為了要讓我的美國朋友知道這句招乎的荒唐,有幾次當他們對我說:“What's up” 時,我故意都立刻向上望,用心的細察“上面”有甚麼東西。然後用奇怪的眼光望着他們說:“我甚麼東西也看不見,到底上面有甚麼呢?”他們每一個給我的反應都是大同小異的揶揄:“你真幽默!”

  有時候言語溝通上出了岔子確是好笑。有很多喜劇內的人物,都是因為用詞不當,令至別人會錯意而引起一連串的笑話。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因着言語溝通上出了岔子,或用詞不當,或會錯意,而導致朋友之間的誤會,夫妻之間的爭吵,這樣的例子卻泛泛有之。所謂“講者無心,聽者有意”。比方說,說話的一方,近日因工作,功課,或家庭,感情問題而煩惱,心裏忍受着很大的壓力,累極了。這個時候,他的朋友(或家人)問他一些他全不想理會的問題。這個人毫不思索地說了一些(後來連他自己也記不起的)敷衍的話。聽者不明白講者的心態,便一口咬定講者對他無禮。因為聽者認為他所提出的問題是十分重要的。講者的敷衍除了是在逃避問題以外,更意味着他是在拒絕聽者的友情,甚至乎是在貶低他的智慧及價值。

  聖經內有這樣的一句話:“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各書1:19)倘若我們能夠細心的聽,慢慢的思考過自己的反應才說話,更要控制自己的脾氣,而不讓脾氣控制自己。也許,人與人之間的“會錯意”少了,磨擦也相繼減少。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點點心靈

泰晤士河畔 ✍陵兮

點點心靈

懷念紙信傳消息的時代 ✍音凝

雲彩生活

簡易食譜:甘筍豆腐奶白魚湯 ✍呂味

談天說地

春秋炎涼精衛遺恨 ✍于中旻

寰宇古今

雅各屯四百年:美國史第一章 ✍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