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心靈 ✐2005-02-01


一隻蛋

 

  “我可以吃這隻蛋嗎?”十歲的小女兒興致勃勃地問。

  “可以。”是我有點費解的回答。蛋?為甚麼不是雪糕或紙包蛋糕等甜品呢?
   她半跑半跳地走回飯廳,對仍在吃晚餐的姊姊邊笑邊說:“我可以吃這隻蛋。加糖,加鹽,加黑椒粉。”跟着便開心地哼起小調來。

  你也許覺得奇怪。為甚麼我的小女兒會為一隻蛋,一隻十分普通的,滾水煮熟的雞蛋這樣高興?說真的,我也覺得奇怪。我家其中一條的家規,就是假若女兒們在二十五分鐘內把飯吃完,她們便可以用剩餘的時間選擇及吃喜歡的東西。這條家規的目的,是想吸引及鼓勵孩子們在短時間內把飯菜吃完。(從前她們要用一小時才吃完一碗飯。)另外,若在規定時間內吃不完,便要停,不能再吃。直至吃下一頓飯時候才可以吃東西。政策實施後,才發現有時侯小孩子餓一餐半餐是沒有大礙的。她們在一餐所定的時間內吃不完,結果沒有吃飽,到吃第二餐時便十分合作。

  這天晚上,小女兒用十八分鐘就把晚飯吃完。她拿計時鐘來給我看一看,半句話也沒有說便走開。接着便聽到雪櫃的開門聲,關門聲。五秒鐘後便出現了上面的一段對話。也許,要推斷女兒對“蛋”的興趣並不難。因為,我和外子都沒有吃甜品的習慣。而我們也很少吃巧力克糖及糖果這類食物。(又或者,與其說小女兒喜歡吃蛋,倒不如說她喜歡吃蛋時可以沾上糖,鹽,及黑椒粉。她認為吃蛋的過程比起吃雪糕或蛋糕更好玩。)孩子們對“甜”品不大熱衷,因為作為父母的我們對甜品也沒有甚麼特別喜好。

  有一次,外子邀請朋友一家人到我們家裏作客。這位朋友有一個女兒,年紀比我的大女兒還要大一點。我的女兒當時快兩歲。閒談中這位朋友的妻子說她的女兒怎也不肯吃蔬菜或水果。(也許她是看見我們預備了不少青菜,固此想預先給我們一個心理準備吧!)外子滿不在意地告訴他們,我們的女兒很愛吃生果蔬菜。接下來的對話中,才發現那位太太本身並不愛吃蔬果。只會間中吃一些生紅蘿蔔條。(這位朋友一家是地道的美國人)。聽到她這樣說,我便明白為何她的女兒不吃蔬果了。既然做媽媽的不愛吃蔬果,她當然不會多預備蔬果給家人食用。與此同時,她的女兒少不了要沾染媽媽害怕吃蔬果的態度。

  曾經聽過這樣的一句話:“孩童的心思就好像一張白紙。”意思即是說,孩童不是一出生便懂得好與壞的分別。他們對衣着,食物,音樂等等的喜好,甚至人生觀及世界觀,都是後期因社會環境及生活習慣的影響才建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意思。而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他們的影響力是最大的。不管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不管是有意的或無意的。可惜做父母的很多時候以為自己覺得重要的,使自己開心的事物,就必定是孩子們所需要的事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物質上的享受。滿以為住大屋,駕駛名貴房車,穿着名牌衣服,給子女買最新科技的玩意兒,就是最能幫助子女的途徑。於是乎拼命地做工,完全沒有空閒時間跟孩子玩,沒有時間細心聽他們的話。結果,“父母”只是一個稱呼,而失去了這個稱呼內所應有的親蜜,尊敬和愛護。誰曉得原來孩子最需要的是我們的時間!

  其實,小孩子是很容易滿足的。記得當我的孩子們尚幼小時,(大概在三,四歲前,)每逢生日或聖誕節,她們最珍惜的,玩得最持久的是包裝禮物用的花紙和盒子,不是盒子內的昂貴玩具。而且,盒子的體積與她們的興趣是成正比的。盒子越大,她們便想出越多方法,運用更多想像力來充分發揮這個“玩具”的潛質。盒子越大,她們便玩得越開心。有一次外子不知從那兒弄回來一個包裝雪櫃用的大紙箱。這個紙箱搖身一變,變成座堡壘。然後變成民居。接着變成探險洞穴。最後變成一部雙頭的開篷跑車。(外子把紙箱的兩端都裝修成車頭的模樣,加上硬紙皮做的駕駛盤,讓女兒們可以同時駕駛,不用爭。)這個紙箱以不同的形式和身分坐在客廳中約有兩年之久。最後因為我們要搬遷,才把它棄掉。到今天,每次提及兒時樂事的時侯,女兒們總不忘那百變紙箱。

  聖經內有這樣的一句話:“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這裏所說的不單只是供給孩子們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而要加上用心教導。不單是學業上的教導,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走當行的道路。

  於孩子而言,一個紙箱代表童年開心的時刻,而一隻蛋是一件既可吃又可玩的東西。於我而言,它們卻是提醒。叫我嘗試從孩子的眼中看世界,了解她們的需要,用合適的方法教導她們,好讓她們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仁愛的果子 ✍于中旻

點點心靈

謝謝,我不吸煙 ✍余卓雄

點點心靈

糟蹋 ✍陵兮

書香陣陣

讀書樂:中庸神學與愛之饗宴 ✍亞谷

談天說地

誰的真理 ✍余卓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