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點點心靈 ✐2021-11-01

領袖藝術十三篇(一)

言語

余仙

 

前言

  中國古來沒有領導術這回事。比較相近的是統馭術,那是霸術,不是王道。
  追根溯源,領袖學如果可以稱學的話,本來就是教育。Education這個字,源於教導,duc是領頭的意思。這是說“教”與“導”是不能分開的。
  魯國三家權臣中的季康子(季孫肥,前468年終)任魯哀公的正卿。他請周遊國外的孔子返回魯國,完成其晚年的教學著述事業,不僅於儒家大有裨益,也對中國文教有深遠影響。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這不同實境的問答,顯明在為政的基本認識上,與現代有差異。但在領導學方面,孔子的話,頗有道理—領導人自己必須先正己。如果領導人沒有貪欲,也就沒有盜竊腐敗。這裏所說的“君子”和“小人”,不是道德的判斷,是領導與被領導者的不同。而且這不是基於性善的觀點。
  為一列短文,得十三篇,非敢附驥孫子十三篇,而是想如每周系統思想一章,恰為一季功課。領導學和學領導,應該從這裏起步。

言語

  人類文明的開始,是以用火為標識。起初是用火驅逐有害的蟲獸,用火作取煖,熟食;進而為鍛冶工業,武器。
  我們該感謝火之為用,也應當知道防備火之為害。想想看,在壞的方面,火帶給人類的損失可大了。
  且不說惡人故意放火,世界上意外的火災,森林野火,傷害人的財產生命,真可達到天文數字!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是在美國非拉鐵非市首先始業火災保險的人,該算是功德無量。可巧他也第一個提倡城市消防隊,二者聯在一起,人就不往好處想了—以為是要買保險,有火才救。這就像是要你少說話,又剛好是限制人批評的機關,人就減少感謝其善意。
  我們常說“謹言慎行”,但少有人能夠完全作得恰如其分。何況有個好藉口:說話是表明自己的意見。言論自由是四大自由之一,是基本人權。嘴長在自己頭上,只要有頭顱在,誰也禁止不了人說話。
  中國早有“諸侯放恣,處士橫議”(孟子.滕文公下),是說有學無位的人,還可以在某種限度內說話干政。後來的獨裁者,“偶語者棄市”,實在是不英明的立法。
  不過,說話雖然不一定招致禍患,還是應該約“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各書3:2)
  火焰的形狀像是舌頭,所以稱為“火舌”,夠形象化。“舌頭在百體裏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着最大的樹林。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裏點着的。”(3:5,6)
  有個愛說屬靈話的人,而不求甚解(屬靈話要炫深奧),也許出於好意,自告奮勇,去幫一個年輕人說合;使用婉言是“堵住破口”(以西結書22:30),自以為很得體。可碰到的是一位“好心”的法利賽人,他解釋“破口”是缺失,是有潰決的危險,也不加確證,就宣揚某人的缺失。結果可想。
  禽滑釐同老師墨子,討論“多言”的問題。墨子說:“蝦蟆蛙蠅,日夜恆鳴;口乾舌檘,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墨子
  說話並沒有錯,要發聲合時。時代的聲音,為民喉舌,是好事。先知奉神命說的話,人多不愛聽,但必須及時說。
  聖經說得最為寶貴:“諸般勤勞,都有益處;嘴上多言,乃致窮乏。”(箴言14:23)這話很值得思想。我們一般都知道“言多必失”,是表明話說得多了,會顯露出自己才窮,不能證明所說的有理有據。怎麼多說話會有經濟損失?原來儘在說話,愛聽自己的聲音,會費時失業,忽略照顧分內該作的工作;更糟的是,愛說話的人,不愛行動,必然因之懶惰成性,導致窮乏的結果。
  要分辨甚麼話該說,甚麼話不該說。

“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以弗所書4:25)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4:29)
“至於淫亂,並一切污穢,或是貪婪,在你們中間連提都不可,方合聖徒的體統。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5:3,4)

  這是很明顯對言語的教導。
  不過,“言為心聲”—“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馬太福音12:34)所以必須得要先“藉着聖靈得成聖潔”(彼得前書1:2),而且“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彼得前書1:22)
  古代的先知,在為神說話之先,得學習靜默。平常人在說話前先靜默些時候,也不失為聰明之舉。
有人說:“人有兩隻耳朵,一張嘴;所以常是少數服從多數—有人愛聽,就有人愛說。”因此,聽話的人,得負相當的責任。要謹慎防備假先知的敗壞(彼得後書2:16-22),他們必然歸於敗壞。雖然如此,如果聽話不加分辨,接受了有損害的話,吃虧的還是受方。


狄摩西尼

  古希臘和羅馬的政治領袖,得要能辯勝於議場,所以專受演講訓練。希臘的狄摩西尼(Demosthenes, 384-322 BC)就是如此。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1603)對之仰慕極深,特地學習希臘文,為能讀他的原著。她在面對西班牙侵略的威脅下,在提伯利(Tilbury)對聚集的英軍演說:“我是柔弱的女子,但有王者的雄心壯志,如同英國的王…要拿起武器,親自為作你們的統帥,評判,並每個人在戰場上優異表現的賞賜者。”(1558年八月)她的言語,不惟如火燃起國人的士氣,英勇奮戰,獲得勝利,更是舌為微小的舵(雅各書3:4),引導全國衝破驚濤危浪,達到歷史的豐美岸邊。不過,在口才善辯之外,還得加上一副好耳朵。
  領袖的言語,所謂一言九鼎,更應該謹慎,言出必行。我們常聽說:“軍中無戲言”,作為來嚇唬部下小卒子的咒語;其實,領袖也不例外,為自己口中所出的話約束。
  周王室把原邑和溫邑賜封給晉文公。後來二地反叛。文公興師征伐。因為原邑小,文公同大臣們約定,三天就可以攻克。想不到敵方恃堅守備,三天竟然不能攻下。文公下令撤軍。大臣們說:“這樣的小城,沒有外援,再多一兩天定可攻下來。”文公說:“我沒想到這城的堅守,超過我的預期。是我的錯,不該連累別人。但我與將士們約的是三日,不能言而無信!”原邑的人聽說,有這樣守信的領袖,自動願意歸降;結盟的溫邑也照樣歸降了。(淮南子.道應訓)如果不是這樣,暴力強加征服,將來怎樣統治那些人民?所以以信義服人,會好得多。
  至於有些淺見的人,把約言當作宣傳,從起始就沒想要信守,貪圖一時便宜,隨便說,說過違棄,實在是愚昧。
  求主賜我們智慧,慎防虛假欺騙的信息。聖經不教導我們像孫子兵法“用間”,但該知道“防間”;不要像無知的加拉太人,輕易被人離間,背離真理(加拉太書4:16-20)。(待續)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211104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