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談天說地 ✐2020-04-01

居仁行義

張恩惠

 

  仁義是儒家學說的精髓。儒家在中國史上長期處於獨尊的地位,在子宅重視仁義的精神。孔子一直強調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好仁者,無以尚之”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孔子論到仁顯然含有愛的成分,他始終把仁作為思想核心,此外也很重視義,認為作人當以義為本。

孔子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又說:“君子義以為質。”(論語.衛靈公)

論語一書中,孔子有一百零五處講到“仁”,或含有愛,或含有親,或含有禮;他圈定愛人就是仁。從基本的意義上講,對他人的親,對他人的愛,對他人有禮,有同情心,樂意成人之美都是仁。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可以這麼說是最早發現了人的價值。
  孟子繼承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並以他的性善論為基礎發揮了孔子的仁愛學說,又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仁”。他說: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

仁與義並提,認為人生而具有對人對物的惻隱,同情之心就是仁的發端和根本。惻隱之心就是憐憫人之心,愛人之心,這就使得人和其他動物區分開來。舜屈己就人,從善如流,孟子盛讚說: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以性善釋仁,把孔子的仁愛學說深化了,如此,則愛人便是人所當然,便是人的天性,不愛人便是背逆其天性,這就是孔子的仁愛學說找到了內在(人心,人性)的根源,把仁愛的學說提升到天理的高度,人人當力行。
  按儒學正確的意義所理解的仁,不是對所有的人普遍施與的愛,因為他們深知力所不及。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

可得明證。儒學認為是對那些未喪失善性,有德行的人的愛,就是“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有局限,有取捨,有親疏)”(孟子.盡心上)。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離婁上)

孟子諭有仁心的人等同於居住在安全舒適宅院內,內心的美善充實圓滿,仁德之光像星辰日月揮灑人間,絕不致殺一無罪而陷非仁。喻秉義的人就等於是行在正直的道路上,就不會有傷風敗俗羞惡之思與行,不會窮取不是自己的東西而陷自己於不義。孟子告誡士人應該居仁由義成為大人。
  如何始得稱為義?一般對義的理解是公平合宜,合情合理。韓愈說行而宜之之謂義。孔子很注重義,孔子說: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

子路尚勇,孔子嚴肅告訴他義比勇更重要,不論是君子或是小人都不可無義。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

  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見解,認為義是禮的基礎;禮是義的表現。義是無形的禮;禮是有形的義,所以義與禮是內而外,是質與形。

“夫義,路也;禮,門也。”(孟子.萬章下)

意為義是人行之正路,禮則是進入正路之門(俗語叫門路)。孟子一書多處禮與義相提並論,但認為禮和仁義比起來,應是次要的,因為到了孟子的戰國時代,禮制的約束作用逐漸失效。在這種情況下,孟子把仁義提高到禮之上,作為生活中最高的道德理念。因此,孟子從性善出發,把羞惡之心看作義之啟端,若人持守羞惡之心,事事依據羞惡之心去做,就自然達到“義”了。
  仁與義源於人內在的善心,但如何把仁這種最基本的道理調適人與人的關係,又用義來權衡,使到人的各種行為與要求都符合義。孟子說: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孟子.萬章上)

仁者愛人,但施仁要符合義,以仁為依歸,離了仁義就失去權衡的作用。(舉足輕重)
  孟子以為仁義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仁離開了義,仁就落不到實處;義離開了仁,仁就失去了依據。至於禮智等其他道德規範,無一能離開仁義。因此,孟說“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意思是士人所當專注的是摯着於仁,尊行正義,失去這一要領,就不能為士人,還論甚麼大人。

  孟子所宣提的居仁行義思想主張,基督教是很贊同的。孟子極度讚頌大舜的從善如流,聽取他人的善言善行,善與人同,不論是在耕作,漁樵或坐傭天下,都不改變他與人為善的為人。然而大舜所表現的盛德,屬於人的標準典範,在至善至義的上帝眼中還未達標。
  在罪惡洶湧的汪洋中,局仁行義談何容易,人每為罪惡所制以心與願違。“立志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就是我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人在罪中,身不由己)”(參羅馬書7:18,21)。其結果是我們都成了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所行)都像污穢的衣服(無價值,算不得義)(參以賽亞書64:6)。上帝所造的人,原本是善良有仁義,但人裏頭的罪誘使人產生許多巧計(不仁不義)(參傳道書8:29)。
  聖經清楚告於我們:

“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創世記6:5)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但很可惜,居仁行義的良心已因人放棄而失去,這一點孟子也知道:

“豈無仁義於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孟子.告子上)

先知耶利米觀察後很堅定地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所以盼望人自力居仁守義,終歸失望。耶穌知道自己沒有力量行義,乃叫人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因為義對人很重要(馬太福音6:33)。上帝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羅馬書3:21)。完全是本乎上帝的恩典,也因着信,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裏造成的,叫我們行善(居仁行義),就是上帝預備叫我們行的。(參以弗所書2:8-10)基督徒的居仁行義出於上帝的旨意與計劃,耶穌基督的參與,上帝已經預備好了。對比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以及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是怎樣的“備”。
  使徒保羅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3:10)。大衛王口徑一致說:“耶和華從天上垂看世人,…他們都偏離正路,一同變為污穢;並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詩篇14:2-3)。若任憑人任性,任行,任為,必如狂人騎癲馬。
  一個從聖靈重生的基督徒,一定有能力居仁守義。因為“這新人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以弗所書4:24),也很自然地會和耶穌基督聯合結滿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上帝(腓立比書1:11)。上帝對人有何指示和囑咐?“只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仁”(參彌迦書6:8)。總意是聽命行善與上帝聯合,聖經嚴肅指正:“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行仁義公平,比獻祭更蒙耶和華悅納”(箴言21:2-3)。
  基督徒都當謙卑順從聖靈的引導幫助,呈獻九顆聖靈碩果,展現豐盛的靈命,也應能以仁愛激發弟兄們的信心和盼望,並肩健步,攀登九階靈德之巔峰。


Photo by Tom Swinnen from Pexels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200404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