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書香陣陣 ✐2014-08-01

論語析讀(七)

“使民以時”與“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石衡潭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1.5)

注釋:

  道千乘之國:道:同“導”,治理。馬融:“道,謂為之政教也。”皇侃本作“導”。千乘:乘,四馬拉着的兵車。千乘之國即有千輛兵車的國家。

“天子萬乘,諸侯千乘。千乘尚式,則萬乘可知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敬事而信:

“敬,肅也。”(說文解字.苟部)
“敬,警也,恒自警肅也。”(釋名.釋言語)
“為國者,舉事必敬慎,與民必誠信也。”(東漢.包咸)
“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荀子.議兵)
“箕鄭曰:信于君心,則美惡不逾。信于名,則上下不干。信於令,則時無廢功。信於事,則民從事有業。”(國語.晉語四)

  節用而愛人:用:財用,開支。

“雖富有一國之財,而不可奢侈,故云‘節用’也。雖貴居民上,不可驕慢,故云愛人也。…人是有識之目,‘愛人’則兼朝廷也;民是瞑闇之稱,‘使之’則唯指黔黎。”(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劉逢祿論語述何亦謂“人”與“民”對舉,人指臣子,民指百姓。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故水旱未至而飢…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論)
“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民貧則姦智生,姦智生則邪巧作;故姦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匱不足之所生,生於侈;侈之所生,生於毋度;故曰: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管子.八觀)
武王問于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太公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曰:“愛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國之道,使民之誼也,愛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務,則害之也;農失其時,則敗之也;有罪者重其罰,則殺之也;重賦斂者,則奪之也;多徭役以罷民力,則苦之也;勞而擾之,則怒之也。故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問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說苑.政理)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不親不愛,而求為己用,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為己用,不為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勁,城不固,而求敵之不至,不可得也。敵至而求無危削,不滅亡,不可得也。危削滅亡之情,舉積此矣,而求安樂,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時而落。”(荀子.君道)

  使民以時:“使民”指徵集百姓從事各種役作。“時”特指農時,“以時”意為不違農時。

“以時,謂出不過三日,而不妨奪民農務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禮記.中庸)
“晉平公春築臺。叔向曰:‘不可。古者聖王貴德而務施,緩刑辟而趨民時;今春築臺,是奪民時也。夫德不施,則民不歸;刑不緩,則百姓愁;使不歸之民,役愁怨之百姓,而又奪其時,是重竭也。夫牧百姓,養育之而重竭之,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於後世哉。’平公曰:‘善,’乃罷臺役。”(說苑.貴德)

  治理國家,要有敬的態度,不要隨意大興土木,並且言而有信;要節約資財,愛惜手下的人;要在合適的時間役使老百姓,不違農時。

對讀: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這樣看來,作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永生原文作永遠〕。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道書3:1-11)

解析:

  孔子對“時”,“時機”有極敏銳的感受,極深刻的領悟。他不止是在此處談“時”,還在多處談“時”。談到為政,孔子說:“使民以時”(學而1.5),就是說,要在適宜的時節來役使老百姓幹活,不要讓他們疲於奔命。大戴禮記中也說:“使民不時,失國,吾信之矣。”(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論及人生,孔子講不同年齡階段有需要應對的不同問題: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16.7)

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完成不同的任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2.4)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9.23)

孔子認為:一個人應該最晚在四五十歲的時候出成果,出成績,如果到了這把年紀還弄不出一點名堂來,還沒有一點名氣與影響,那麼,要他作出出類拔萃的建樹恐怕是困難了。世上當然也有大器晚成的,但按照孔子那個年代人的正常壽命,四五十歲的確已過了事業的盛期了。
  孔子很善於從各種自然社會現象來認識時機。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乎!”(子罕9.9)

當鳳凰鳥久久沒有在山林中出現,八卦圖遲遲沒有從黃河中浮出的時候,孔子就知道:在這一輩子,他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了。孔子編纂春秋,看到麒麟被人獵獲而殺死,就心灰意冷,絕筆不再了。他從這一事件,看到了自己生不逢時,難用於世。就是吃飯穿衣等日常生活,孔子也強調要適時要守時。

“不時,不食。”(鄉黨10.8)

論語中還講了孔子在旅途中的一個有趣故事來說明“時”的重要性: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鄉黨10.27)

就是說:有一次孔子出門,看見了山梁上一群野雞在歇息。野雞發現四周色勢有異,就一齊飛了起來,盤旋一陣,才又停落聚集在一個地方。孔子看到了這一情形,心有所動,大發感慨:“山梁上的那些野雞知危而去,它們也懂得識時務呀!懂得識時務呀!”子路聽見了老師的話,也肅然起敬,甚至還對這群野雞煞有介事地行了一個拱手禮。那群野雞驚視幾次後,還是撲棱撲棱翅膀,飛走了。孔子以適時作為評價人的重要標準,如對公孫文子:“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憲問14.13)別人也拿適時來問難孔子,如陽貨勸孔子做官時說:“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孔子只好回答:“諾,吾將仕矣”(陽貨17.1)。荀子也記錄了孔子給子路談“時”:

“夫賢不肖者,材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時,雖賢,其能行乎?茍遇其時,何難之有!故君子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荀子.宥坐)

  孟子說孔子做甚麼事都能夠把準時機,恰到好處,“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孟子.萬章下)所以,他盛讚孔子是“聖之時者也”。“聖之時者”是甚麼意思呢?就是集大成的意思。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孟子.萬章下)

孟子自己也是很講究“時”的,他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是我們所十分熟悉,此處就不多講了。他還說人類生產生活,也要遵照時序: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如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對歷史事件人物的品評,對現實政治的策劃也講時:

“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孟子.公孫丑上)

  荀子也說過類似的話: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汙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荀子.王制)

荀子講君臣之間的知遇也是要恰逢其時:

“堯授能,舜遇時,尚賢推德天下治。雖有賢聖,適不遇世,孰知之?”(荀子.成相)

易經禮記中庸等其他儒家經典也多講“時”:

“…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也。”(易經.乾)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亢龍有悔,與時偕極。”(易經.乾)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易經.大有)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易經.艮)
“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是故天時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堯授舜,舜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禮記.禮器)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禮記.樂記)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中庸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中庸

新出土的郭店楚簡講“時”的地方也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篇就被命名為“窮達以時”,此篇中有這樣的句子:

“有其人,無其世,雖賢弗行矣。”

從整篇內容來看,此處的“世”可以訓為“時”,當然,“世”本身也包含“時”的意思,我們經常以“時世”並用,成語中也有“時移世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使一個人聰明能幹,但若不是恰逢其時,也是幹不成事的。”接下來,該篇舉了許多歷史上的著名事例來證明這個道理,最後又總結到:“窮達以時,德行一也。…窮達以時,幽明不再。故君子敦于反己。”郭店楚簡還有其他地方談“時”:

“聖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行之而時,德也”(五行)

聖人知道天道,知道了就去行,這就是義。按照恰當的時機去行,這就是德。司馬遷也常常以“時”來解釋歷史人物的成敗得失。如評點李斯:

“時乎時乎,間不及謀。贏糧躍馬,唯恐後時。”(史記.李斯列傳)

總結韓信:

“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時乎時,不再來。”(史記.淮陰侯列傳)

項羽的“垓下歌”也提到了時: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當初,他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也是失去了寶貴的時機。所以,把重要軍師亞夫范增也氣跑氣死了。當然,項羽的失敗根源還不在於時,而是沒有實行仁政。
   梁啟超先生在論孔子的中庸思想時,說過一段十分中肯的話:

“孔子的中庸還含有時間性,所以說時中。易傳說:‘隨時之義大矣哉’,又說:‘與時偕行。’全部易經說時字的幾乎無卦不有。春秋三世,也把時的關係看得最重。因為孔子所建設的是流動哲學,那基礎是擺在社會動相上,自然是以步換形,刻刻不同了。時中就是從前際後際的兩端求出個中來適用。”(1)

成中英先生對“時”與“時中”也有極好的哲學性解釋:

“時中就是中時,時就是‘時而後言’,‘樂然後笑’,‘義然後取’中的適時舉止,即依據對事物的瞭解,在適當的時候表現適當的行為,使其發揮最大的效果,同時使自己與真實世界取得最大的和諧。這就是‘時’。時就是切合實際,使主觀與客觀為之協調。也就是在客觀世界充分地實現自己,而在主觀的實踐中弘揚客觀的道。這種認識就是時中的基本原理。”(2)

其實,對“時”,“時機”的尊重與把握,最根本一層意思是對天(神)意的揣摩,我們從這裏也可以看到孔子及早期儒家諸賢對天(神)的敬畏與遵從,並不是我行我素,唯我獨尊。司馬遷也說: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史記.太史公自序)

今天,我們提倡“與時俱進”,顯然受到了易經中“與時偕行”啟發,也是對儒家思想的一種很好的繼承。

  關於“時”,“時機”的論述在聖經中隨處可見,講得最多的要數傳道書,在該書第三章中,一連十幾句都是講“時”:這是講事物的發生發展與停止消失都有一定的時間,不會憑空而來,徒然而去,人們在適當的時間要做合乎時宜的事情,要順乎時節,不要魯莽隨意。後面還有一段講“時機”: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傳道書9:11-12)

就是說人的成功的關鍵在於把握好時機,既不要守株待兔,也不要揠苗助長,而要恰逢其時,恰到好處;若不如此,不僅事情難成,而且會有禍患纏身。箴言也有不少句子談時機,時宜。

“夏天聚斂的,是智慧之子;收割時沉睡的,是貽羞之子。”(箴言10:5)
“夏天落雪,收割時下雨,都不相宜;愚昧人得尊榮,也是如此。”(箴言26:1)

箴言中的這一句話很發人深省:

“清晨起來,大聲給朋友祝福的,就算是咒詛他。”(箴言27:14)

為甚麼會這樣呢?你想一個人在清晨起來,還睡眼惺忪,迷迷糊糊,可你卻大聲向他說話,不管你是祝福還是咒詛,都會嚇他一跳,所以,即使你是祝福,實際效果對於他,也如同咒詛一般。這種不合時宜的言語行為是令人不悅的。一個真正有愛心有修養的人,知道何時該說話,何時當緘默;知道何時要拜訪,何時該告辭。他們從不濫用別人對他的熱情,也不以幽默的名義傷害人。也就是說他舉止得體,話合其時。聖經其他書卷也有許多類似的教導,如:

“口善應對,自覺喜樂;話合其時,何等美好。”(箴言15:23)
“境內的居民哪,所定的災臨到你,時候到了,日子近了,乃是閧嚷並非在山上歡呼的日子。”(以西結書7:7)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拉太書6:9)

  可以說,這些與上引孔子所說都是基本一致的,當然,孔子只是告訴人有“時”與“時機”且應該順應與把握“時”與“時機”,但究竟它們是從何而來怎樣而來,人又應該如何來把握它們,孔子則語焉不詳,因為他是人不是神,儘管後世尊他為聖人,孔子生前卻從來不以聖人自居,他把知“時”奉“時”的人稱為“大人”,“聖人”: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易經.乾)

他只能到此為止,不能再往下說了,而聖經則明確地告訴人們:“時”,“時機”都是由神所定的,神的意志是“時”,“時機”的最終根源。憐恤的日期是神所定的:

“你必起來憐恤錫安,因現在是可憐他的時候;日期已經到了。”(詩篇102:13)
“萬軍之耶和華說:在我所定的日子,他們必屬我,特特歸我;我必憐恤他們,如同人憐恤服事自己的兒子。”(瑪拉基書3:17)

審判的日期也是神所定的:

“我到了所定的日期,必按正直施行審判。”(詩篇75:2)
“你們必踐踏惡人;在我所定的日子,他們必如灰塵在你們腳掌之下;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瑪拉基書4:3)
“因為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應驗,並不虛謊;雖然遲延,還要等候;因為必然臨到,不再遲延。”(哈巴谷書2:3)

  神所定的時間來到時,要趕緊抓住;神所定的時間還沒有來到的時候,要耐心等候。聖經中有不少反面例子。如民數記中記載神讓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去得那應許給他們的迦南地。他們已經到了迦南地跟前了,馬上就可以得到它了,可是那被派出去偵察的十二個支派的首領回來,其中十個報了惡信,說居住在那裏的亞衲族人都是身量高大的偉人,我們上去只能是送死,給他們做食物。他們的話使整個以色列人魂飛膽喪,都向摩西發怨言,並且嚷着要回埃及去,還要用石頭砸死堅信神應許的約書亞與迦勒。耶和華神向他們顯現,才扭轉了事態。那些發事端的人見狀,態度大大改變,又由害怕轉為冒進。第二天,就去攻打迦南堅城加低斯,置摩西的苦苦勸告於不顧。結果,他們不但沒有攻下城池,反而全軍覆滅。迦南地直到四十年後,才由約書亞和迦勒率眾奪得。
  聖經中最光輝的正面例子是耶穌基督一生的行為。耶穌基督是按照父神為祂所定的時間來工作和上十字架的。祂在世界上活了三十三年,前三十年都在預備,只有最後三年才出來傳道。在這三年之中,也是有明確安排的。第一年,祂多行神跡,卻囑咐人不要張揚,因為祂要有足夠的時間來教導門徒們真理;到第二,三年,祂的名聲才逐漸傳揚開來,因為祂的門徒們已經被訓練得差不多了;到快上十字架時,特別是在最後的晚餐上,祂才把許多話給門徒們明明白白地講出來,也不再用比喻了。在時間沒到的時候,決不輕舉妄動,率性而為,耶穌基督常常給門徒說的一句話是:“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約翰福音7:6)或者“我的時候還沒有滿”(約翰福音7:8);而一旦時候到了,祂就義無反顧,毫不遲疑: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約翰福音13:1)
“父阿,時候到了;願你榮耀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約翰福音17:1)
“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羅馬書5:6)

耶穌基督為人做了順乎神意把握時機的榜樣。天主教在梵二會議期間,也提出了“跟上時代”的口號。
  人的得救是神在創立世界以前所揀選的:

“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裏,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着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使祂榮耀的恩典得着稱讚;這恩典是祂在愛子裏所賜給我們的。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祂豐富的恩典;這恩典是神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都是照祂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祂旨意的奧秘,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我們也在祂裏面得了基業,這原是那位隨己意行作萬事的,照着祂旨意所預定的;叫祂的榮耀,從我們這首先在基督裏有盼望的人,可以得着稱讚。”(以弗所書1:3-12)

得救是神的揀選,但人不可以此為藉口,逃避自己的責任。神把救恩確確實實地賜給世上每個角落的人(參閱羅馬書1:18-23)。誰都可以悔改離棄罪,相信主耶穌基督。若有人失喪,只因他選擇失喪,並非神的意願。
  人傳揚福音也是神在萬古之先所預定的:

“神的僕人,耶穌基督的使徒保羅—憑着神選民的信心,與敬虔真理的知識,盼望那無謊言的神,在萬古之先所應許的永生,到了日期,藉着傳揚的功夫,把祂的道顯明了;這傳揚的責任,是按着神我們救主的命令交託了我。現在寫信給提多,就是照着我們共信之道做我真兒子的。願恩惠平安,從父神和我們的救主基督耶穌歸與你!”(提多書1:1-4)

這段經文不單講述上帝永恆的目的;它還把祂的方法告訴我們。它告訴我們,到了祂自己美好的時間,便將祂的信息告訴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類一切歷史都是替耶穌來臨作準備。當人未準備好受教的心,我們很難將知識傳授給他。但在人類的一切知識上我們必須從起頭開始;因此人類必須替耶穌的來臨作準備。舊約的全部歷史,和希臘人的一切哲學探討,都是為耶穌來臨而作準備。上帝的靈在猶太人和其他民族中間運行,當祂的兒子來到地上的時候,好叫他們有一個準備就緒的心接待祂。我們必須認定一切歷史都是上帝教育人的工具。這段經文還告訴我們:神的預定並不意味着人無所作為,只能消極等待,而是說人要與神同工,積極實現。這傳揚的責任是神託付給保羅及信徒的,神藉着保羅及信徒的傳揚實現祂在萬古之先的預定。人的傳揚也在神的預定之中。當然,不是說,沒有某人的傳揚,神的預定就不能實現。神的旨意是不可改變的,是一定會實現的。神能夠從石頭中興起亞伯拉罕的子孫來。只是,若某人不願與神的工作有份,那是他的極大損失。最終,他不能與神在天國一同坐席,而要在門外哀哭切齒。
  至於那些暫時還在神家之外的人,聖經中特別告訴他們在尋求神,認識神方面要抓住時機,不可耽延。舊約先知多次向人們呼籲:

“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祂,相近的時候求告祂;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神,因為神必廣行赦免。”(以賽亞書55:6-7)
“那時,你們必呼求我,我卻不答應,懇切的尋找我,卻尋不見。”(箴言1:28)

耶穌也懇切地教導人們:

“光在你們中間,還有不多的時候,應當趁着有光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你們應當趁着有光,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約翰福音12:35-36)

很多人覺得聖經好,耶穌基督真,可他們都說現在太忙,顧不上,等有時間了再來好好瞭解,問他甚麼時候有時間了,他會說到退休以後吧。人明天會發生甚麼事都不知道,何談那麼遠的事呢?對於認準了的事情,最好的態度是抓住現在,馬上行動。(下期續)

注釋:
(1)梁啟超:孔子,轉引自吳康等著學庸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一年),第220頁。
(2)李翔海,鄧克武編成中英文集二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第220頁。

翼展萬里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140809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