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談天說地 ✐2011-03-01


物理人生

你手上滾的是甚麼圓?

—光的雙重性

吳慕鄉 劉麗紅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叫做“雙面夏娃”,女主角一人分飾兩角,演得很好令人印象深刻。雙面,可能代表一人有雙重性格,雙重身分或因着甚麼原因這個人前後變成兩個不同的臉…;無論如何,電影中的情節不太可能一五一十地發生在我們真實生活的四周,但卻有可能因着某些特別的因素使得一人有着雙重的性格,有人特別迷信的還附庸鬼神或星座之說。我曾認識一個殘障朋友,小時候因着外體與眾不同,殘障的她在外面的場合從來不敢發表任何談話,甚至不敢正視別人總是低着頭,自我封閉至極,然而,當她回到家,一張嘴開始嘰哩呱啦停都停不下來,常常找哥哥姊姊麻煩,外人總認為外表文靜的她脾氣一定很好,沒想到在自己家裏,她常打姊姊罵哥哥,甩碗盤,丟東西歇斯底里地鬧情緒更是家常便飯,難道是她有雙重性格嗎?
  我想其中的原因一定很多,外人或許無從瞭解,但我可確信的是兩面為人的她內心一定充滿矛盾也非常不快樂吧!

雙面夏娃—光

  其實一個人有雙重個性並不稀奇,一個物體有兩種以上特性或許更令人匪夷所思吧!
  在二十多年以前,大家都認為光是一種“波”,因光有大家熟悉的反射,折射,干涉及繞射(Diffraction)等現象,這些都可以用光是波的特性來加以解釋,但卻有一個現象叫做“黑體輻射”(Blackbody Radiation)無法用光是波的特性來加以解釋。有一位物理學家蒲朗克(Max Planck, 1858-1947),他嘗試了許多方法想破解,他用古老的方法來解決黑體輻射的問題也未竟其功,後來,他放棄舊有成規跳脫原來的思想模式,提出光是粒子的假設,在二十世紀初提出量子論的學說,可以想見的是推翻過去的論點,剛開始一定不獲大家的認同,果然當時絕大部分的科學家都無法接受,隔了二十年後大家才肯定了他的貢獻,最終也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18)的殊榮。
  回顧當時第一個對蒲朗克提出量子論學說表示支持的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後來被公認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利用量子(粒子)的學說來解釋當時大家所熟知的光電效應,他的這項突破也繼蒲朗克之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21),而愛因斯坦獲諾貝爾殊榮是因此項成就而非因大家所比較熟知著名的相對論。
  其實光是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在干涉和繞射的現象中光表現出波的特性,而在大家較不熟悉的光電效應和康普敦效應中表現出粒子的特性,到如今很難設計一個實驗能同時看到粒子和波的特性,因此若有人說光是波,他說的沒錯;而若有人說光是粒子,他也沒錯,因為端看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光”囉!


雙縫實驗 (double-slit experiment) 展示光的波動性質與粒子性質

我連右臉也讓你打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時難免會和別人看法不同,意見相左,有時會發生爭執而弄得彼此不愉快,甚至撕破臉吵架,打架都有,其實從物理的角度來看,一個問題常常要看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常常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如果我們試着站在對方的角度多為他想一想,和他立場互換重新去看問題,或許衝突就會消除,相信也會減退不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紛爭。
  近年來發現社會上動不動就有民眾上街頭抗爭,小至個人糾紛,勞資爭議,大至社團,政黨互相較勁,從個位數到上千上萬人都有,一場遊行示威抗爭活動勞師動眾,所帶來的交通阻隔打結,大批警消人力投入,大量傳媒SNG(衛星新聞轉播)報道,再加上人民各項權利受損,人心惶惶不安,其中所花的社會成本不可謂不高,當然,每項活動皆有其不得不的理由,我們也相信出發點一定是好的,但如果換個角度想想,事情或許還有可轉寰的空間,是不是可回到談判桌上再商議商議呢?又如,國際間不斷出現的恐怖攻擊也是你打我一拳,我回你一腳,永遠無法休止,在聖經上說你打我左臉,我連右臉也讓你打,此種廣大胸襟,或許生處現代的我們真應該再好好地體會與實踐吧!

雙贏的人生

  現代文明病首屈一指的恐怕就是憂鬱症吧!患者數目之多令你無法想像,年齡層下降的速度也使人擔憂,究竟是甚麼原因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心有千千結呢?是誰打的結?又該讓誰來解呢?
  曾經有一個媽媽憂傷地說:“原本她的老二功課普通中等,看起來為人處事都還算好,可是自從上了不理想的高中後,可能父母責怪多了,哥哥是國立大學的高材生也帶給他壓力,最近不知怎麼了?一回家就關在房間,問他甚麼也不回答,原本看着他房間燈一直亮着,我們還以為他常挑燈夜戰地看書,直到有天他爸爸半夜起來查房,才看到他兩眼通紅地蹲在牆角,而滿地則是一個個十幾元的強力膠,後來,他爸爸天天罵天天打,可是—他的溝通大門彷彿關死,再也沒打開。”
  又有一個母親說,她和夫婿都是博士,自然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輸在起跑點上,況且自己學心理還是個教育博士,更不能叫別人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強,於是她從孩子幼稚園開始就對孩子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甚至在學校老師都還沒考試前,她就已經在家針對不同的面向先模擬考個兩三次,隨着年齡的漸長,你不難想見這個孩子後來反彈之大…
  其實現在的青少年和父母之間的代溝常常是彼此心中永遠的痛,有的父母常要求兒女應該凡事皆要按照他們的意思去做,不斷地命令和教訓,對孩子的反應不予理會,一次兩次,一年兩年…漸漸地溝通大門深鎖,再也找不到彼此的交集,你擔心我也憂鬱;反之,有的孩子對父母的殷殷期盼當耳邊風,完全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兩造均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結果彼此雙方都有怨言,最後鬧得不可開交,親人變成陌路人。如前述第一例,其父母不明白孩子之間本來就有差異性,優秀的哥哥不等於是弟弟,過分的要求和期待往往會適得其反;另一例,母親過於專注的焦點或許並不是孩子,其實是面子成分居多,沒有雙向的溝通其實是無效的,任何博士也難解這道習題,除非父母和孩子間彼此能多為對方想一點,多忍讓一點,也多愛一點。聖經上說:孝順父母,你將得福,並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6:2)。但聖經也說,父母不要惹孩子的氣…(以弗所書6:4)但願一體多面,讓我們專挑愛的角度出發,相信殊途同歸一定可以彼此雙贏的。

活在當下 快樂以對

  明白何謂“圓”嗎?在數學課本它是一個零,在國語老師的心中它是一個句點,然而在小朋友的心裏它是一顆球,而在肚子餓的旅人眼裏它卻又是個圓圓餅,另在期待家人從外地趕回的人它代表的深深涵意就是“團圓”…沒想到同樣一個小小的圓,在不同的人眼裏,其代表的意義居然相差十萬八千里的距離。圓或許就是一種有形或無形的代表,追求圓滿是我們每個人的需求,那麼到底該在圓滿的圓中間填加些甚麼,或許只有不斷追求的人才能明白。如果一味汲汲營營地追滾動的圓,也期待像堆雪球般地填滿累積財富,只要一旦日出東方,這個雪球堆積的財富就會融化消失,這個圓或許也不成圓了。
  再說,或許光無法選擇它要是波或是粒子,但若將其擬人化的聯想,相信它應該會快樂又稱職地擔任其中任何一個角色的。那麼人呢?當你是雙重甚或多重角色時,你能八面玲瓏的扮演好各種角色嗎?你會快樂嗎?
  有句話說:“把心放在當下,盡情的過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今天。”把每個今天過得精彩,也把自己每個角色扮演稱職,千萬不要要求自己每一項都要一百分,因為你是無法迎合所有人的口味,世界之大,每個人的價值觀,喜好都有所不同,想要討好每個人是不可能的,要瞭解且相信自己的定位,告訴自己常常退一步想,我忠於自己了嗎?曾經,有一個父親在孩子即將出遠門的時候,他只交代孩子一句話:“不論你將來做甚麼決定,你一定要真誠的面對自己。”是的,不論成敗與否,真誠的面對自己,不愧對自己,如此,即使在別人有不同意見或惡意批評時,你仍能瞭解這是另一個意見,可以考慮採納但不需全然盲從。
  瞭解光有雙重性,你會更瞭解它;瞭解人有多面差異性,相信你也會更愛他,彼此接納,互為肢體;你一生追求的又是甚麼樣的圓呢?別忘了另一個雙胞胎—困難和機會,悲觀者在每一次的機會中看到困難,而樂觀者在每一次的困難中找到機會。盼望人人都是樂觀者,皆有希望成就手上的這個圓。

(選自作者著碰撞的火花在跳華爾滋—從物理看人生展翅天使團隊出版)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110305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