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遊記 ✐2007-07-01


情繫山西六景觀(上)

鄭國輝

 

  在這次中國旅行中,太原導遊樊麗君向我們介紹她的家鄉。這太行山之西的省分是中國文化搖籃,堯,舜,禹皆建都於此。從古以來山西出了很多出類拔萃的人物,在政壇上叱吒風雲,推動時勢。山西擁有五嶽中“華北屋脊”,是五嶽最高的北嶽恆山;佛教四大叢林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中國三大石窟最古的雲崗石窟;還有是古建築物最多的地方。當時那壯麗的表裏河山,深遠的歷史根源吸引上千萬遊客,但我對山西情有獨鍾的因由是我重回故鄉,踏足第一個身分。凡事的第一次必定留下不能磨滅的痕跡。“關河三晉路”的景色多得如雨後春筍,我只能選擇六個景點寫在此遊記內。

一.大同雲崗石窟

  1984年仲秋,我從蒙古烏蘭巴托(Ulan Bator)乘火車進入中國(情節記在“邊城小故事”,翼報第22期),在二連浩特過關,大約上午十時抵達大同火車站。在一行十六人中(包括領隊瑞士人Jurgen),我是唯一的東方人。月台上全不見中國國際旅行社代表的影蹤,我們攜着笨重的行李等候着。一位穿了制服的中年人,大概是站長,很有禮貌地用國語向我說:“月台是供乘客上落,你們在此不大方便,你可以領你的朋友往火車站前嗎?我辦公室內有電話,請立即通知旅行社你們已到了大同。”我依言而辦。我首次用國語交談,其實是文字式的廣東話略變其音而已,說罷一句,早急得滿頭大汗,幸好對方辨得出我的意思。十五分鐘後,一約三十歲的年青男子在火車站前和我們會面,他用國語連聲向我道歉:“你們的火車早到了一個鐘頭。”他是大同導遊景宏寬,跟着很熱情地和我交談起來。我立即停止他:“景先生,我的旅伴全是歐洲人,你可以用英文嗎?”他用英語說了未夠三句,我為之愕然。原來他的英語比我的國語差得多。我的國語不夠普通會話的資格,怎能用作翻譯呢?這次可糟糕了!
  在城南的大同賓館休息了一個小時,用過午膳,景宏寬領我們到城西十六公里外的雲崗石窟。未到現場,我遠遠便望到那雄偉瑰麗的建築,是依山而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的五十多個大小洞窟,鬼斧神工,嘆為觀止。洞窟內有大小造像五萬一千餘個。北魏文成帝時(公元前460-465年)高僧曇曜在大同郊區武周山麓,開始挖鑿五所洞穴,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前494年)三十四年來工程未曾中斷。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如此描述這奇景在“水經注”內:

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


大同雲崗石窟

  下了汽車,景宏寬向我苦苦哀求,他只學了三年英文,便派上用場,委實不能勝任,若我幫忙作翻譯補充,他便可過此難關了。此時此地我怎能推辭,只答應勉為其難,盡力而為罷。他停下來用國語侃侃而談大同的歷史,如數家珍,拋出一連串的名字,如平城,雲中,北魏文成帝,孝文帝,曇曜和尚…等等。說了十多分鐘,我還未開口翻譯,團友漸漸散開,自行觀察景物,只有我在西伯利亞荒原,外蒙古沙漠路上的棋友四位德國人留在我的身邊,凝神靜聽,而他們的英文,略懂皮毛,可能比景宏寬的還差。於是我滿懷歉意向他說:“景先生,你很熟悉大同的歷史,尤其是南北朝時期,但這批歐洲人顯然對此沒有興趣,解釋向我說罷。”他如釋重負。我知會領隊Jurgen個半鐘頭後在大門集合。景宏寬成了我私人導遊,唯一的苦差是四位德國人仍緊跟着我們。我只好用最簡單的英語,夾雜些德文詞句,向他們略作解說。我的國語不靈光,德文不通,其狼狽情況,難以形諸筆墨,相信是我一生中,最難渡過的時刻。
  曇曜五窟是最古的,外壁滿雕小佛,各窟平面是橢圓形,沒有後室,純以造像為主,風格古樸,窟小像大,給人有佛法無邊的感受。各釋迦坐像高者達十七米,膝上若站了一百二十多人,仍有餘地。各大佛線條粗野,大刀闊斧,顯得手法嫻熟。最後一窟(編號二十)外牆早已倒塌,大佛露天,端默凝坐,雙目炯炯有神,形態超逸,不愧是雲崗的代表作。
  石窟中有兩窟上面建了四層木構樓閣,是清順治八年遺物,琉璃瓦頂,雍容典雅。窟內分前後二室,後室的佛像是雲崗最巨的,窟頂刻有各種騎乘;各壁雕滿菩薩,羅漢,飛天等像,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刻有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三十三幅故事浮雕。
  五華洞在石窟群中部,得名於清朝在各佛像上塗以顏色,呈彩華繽紛。特點是內有各樂伎手持排簫,箜篌,笛,鼓等器材,是研究古代音樂史的重要資料。兩端石窟有很多佛像風化剝蝕,只剩輪廓,反映出代遠年湮。


大同雲崗石窟

  雲崗石窟蘊藏了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像,包括了主題突出的佛像浮雕,精雕細刻的裝飾條紋,呼之欲出,琳瑯滿目。我獨自沉思,這石窟營建於北魏,是中國大動盪期間,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印度傳來佛教,南北朝將之發揚光大,使它成為苦難中黎庶的精神寄託,給他們苟延殘喘於顛沛流離間的力量。雲崗石窟是中國和印度文化交流後產的麟兒,透射出宗教的深遠影響,同時在中國藝術史中佔有最崇高的地位。

二.恆山懸空寺

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懸,淨土絕塵境,岑樓綴遠天,
一灣巖畔月,半壁畫中禪,俯視行人小,飄然意欲仙。

  這是清朝鄧克邵詠懸空寺的五律。景宏寬領着我們,驅車駛離渾源縣城,向着北嶽恆山邁進。在田野盡頭,景物豁然開朗,我們不期然同聲驚呼,咄咄稱奇。一列蜃樓,吊掛在懸崖峭壁上,這就是名震天下的懸空寺。怪不得“古寺懸空”居恆山十八景的首席。我在中國,日本,南洋各地和韓國參觀了寺門數十,沒有哪處像懸空寺般,在靈魂深處,留下熾熱的烙印。整座建築物面對恆山天峰嶺石門峪口古棧道,背倚翠屏山,上載危巖,下臨深谷,樓閣壯麗懸空,結構驚險奇巧。從谷底仰視若斷崖飛虹;隔峽谷遙望似壁間嵌雕,凌雲危掛,傍崖飛棲。明詩人對這人間奇景有入木三分的繪畫:

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

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


恆山懸空寺

  懸空寺共有大小殿閣四十間,外觀參差適度,協調和諧;裏內曲折迴旋,迷離交錯,有的用棧橋凌空飛渡,有的以暗道小院相通,有的要攀登石級而上,有的則越壁穿窗進屋。攀懸梯,穿石洞,鑽天窗,爬屋脊,步曲廊,越飛橋,漫步其中,幾疑置身於天上仙境。整座寺門的建築符合力學原則,據傳營造者觀摩了蜘蛛結網的技巧,悟出建寺的方法,且配合天然的地理環境,俯瞰溪谷清流,仰視恆山大水庫平湖如鏡,遙望恆山疊翠,近倚白雲若棉。
  寺內共有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佛像八十多尊,神堂內有一個高不及一米的木雕觀音龕,蓮花圍座,飛龍盤頂,百孔千雕,剔透玲瓏,確是藝術珍品。寺下崖石上刻有斗大二字“壯觀”,是唐詩人李白遊寺後所書的。因風化嚴重,明代人復刻“壯觀”一碑,立於其旁。

  寺下的唐峪河,是流過金龍峽谷的渾河上游,源於恆山山脈的千溝萬壑。每當大雨驟降,山洪暴發,唐峪河像一條惡龍,奔騰呼嘯衝出峽口,吞沒良田,掃蕩村舍,渾源縣城頓成澤國。北魏王室迷信佛教,相信金龍峽內建一佛寺可以消弭水患,取“安禪制毒龍”之意,於是懸空寺出現在恆山腳下。當然唐峪河未有因寺的存在停止肆虐。1958年在寺的上面築了恆山大水庫,將上游來水全部收納在群峰環繞,碧波蕩漾的人工湖中,然後根據需要,讓河水順着規劃的渠道,灌溉下游的大片農田。現在“石壁橫天立,高峽出平湖。”泄水洞的瀑布,終日飛瀉於寺下,水庫與古寺爭奇,瀑布和恆山競秀。古寺懸空,雄視北嶽:

蘊畢昂之精,霞蔚雲蒸,萬丈光芒連北極;
作華夷之限,龍蟠虎踞,千秋保障鎮邊陲。

三.首府太原

  闊別山西十八年,這悠長歲月內,湖海浪跡,半生落拓,一事無成,不覺風塵滿面,頭髮漸稀落,“朝髭半染霜”。這次參加旅行團,再入三晉之境,實有點愧對江山。在太原城南武宿機場我們遇到導遊樊麗君。她笑容可掬,服務周到,使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且熟悉山西歷史,解說本地文物,口若懸河。我回想到十七年前的大同導遊景宏寬,時勢不同,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為他的客人都是白人,抱着獵奇冒險的態度來中國,而樊麗君的客人是一批回故國鑑賞神州文化的老華僑;她用的是自己言語,確實幸運得多。我們甫下飛機,便驅車前往在太原西南二十五公里的晉祠去。


晉祠

  晉祠處懸甕山下,晉水源頭,是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的。這奉祀祠至少有一千五百年歷史,追溯至“剪桐封弟”的故事,西周初年還未滿十歲周成王姬誦和胞弟姬虞在庭內嬉戲,剪下一塊桐葉給小弟:“這是封給你的。”史官立即記下且對成王說:“君主無戲言”。後來成王割了古唐國封弟,姬虞施政以民生為前題,獲得老百姓的愛戴。死後人民紀念他,建祠祭祀,因晉水流經境內,改國號為“晉”。晉祠山環水繞,古木參天,景色怡人,內有百餘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儼然一龐大古典花園。古建築群基本分為中,北,南三部分。中部以聖母殿為主體,建於宋朝(1023年),依山崖而築,是紀念姬虞之母,姜子牙之女邑姜的。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塑侍女像多尊,栩栩如生,有老有少,有胖有瘦;神情或幽怨,或慍怒,或哀傷。聖母殿前的魚沼飛梁,是十字形的石橋,跨越一四方的水塘,通往供奉聖母祭品的享堂“獻殿”。聖母殿北側有周柏,樹高十餘米,側身向南傾倚;蒼翠的枝葉,披覆在聖母殿屋背,與地面約成四十五度斜角,前面有一柏樹支撐着它的軀幹。此斜柏相傳為周朝遺物,構成晉祠八景之“古柏齊年”。歐陽修詩云:

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鬱古柏含蒼煙。

  晉祠南部主要景點是難老泉,取詩經中“永錫難老”之意。清泉噴湧,水聲淙淙,如琴箏和鳴,魚游其中,水底小圓石斑爛繽紛,浮萍青翠欲滴。李白詩有此描寫:

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
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

泉水出自懸甕山的斷層巖,水溫經常保持在攝氏十七度左右。遊人將難老泉,聖母祠的侍女和周柏稱為“晉祠三絕”。向南行可見到十方奉聖禪寺,本是唐朝開國名將尉遲恭的別墅,因他自感殺戮太多,把產業捐為佛寺作贖罪之舉。寺北浮屠院內有塔一座,為七級八角形,高三十餘公尺,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若登其上遠眺,定能鳥瞰晉祠全景。北部有最古的建築物是祭祀姬虞的唐叔祠,建於北魏之前,但比起中,南二區的,規模便相形見拙了。
  我們回到太原市區吃晚飯。這華北歷史文化名城,汾河流經其間,把城市中分為二,西岸純是工業區,經常噴出化學煙霧,污染了此古城。太原即古時的晉陽,歷來是邊陲重鎮;唐太宗李世民就以此作軍事基地,“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平定內亂,統一中國,樹起大唐帝國的旗幟。五代時四方雲擾,華夏再分,太原屬割據十國中的北漢。宋太宗趙匡義即位後,用兩年多時間,選將士,練精卒,於公元前979年發兵數十萬攻打北漢,日夜圍攻太原,逼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宋太宗以太原城郭堅固,恐再出現割據政權,縱火燒太原,又引汾,晉二水淹城,將古晉陽來一個徹底的破壞,所以現在的太原是北宋以後重建的。我對宋太宗這歷史人物素無好感,認為他做了三件惡事,除了毀滅太原外,因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用牽機藥毒殺文學天才,“詞中南面王”後主李煜。還有一滔天罪行是弒兄;宋太祖趙匡胤是被他殺的,事見“燭光斧影”之疑。宋太宗毀太原,種下遺害兒孫的禍根。太原是中原的屏障,晉五胡亂華時,并州刺史劉琨便孤軍苦戰,周旋胡,羯,鮮卑間,保衛江東的舊國衣冠;太原成了華北的堡壘,危局的砥柱。宋的立國,屢受北方遼金所制,原因之一是太原去甲解戎;敵兵渡黃河,長驅直入開封。宋太宗的愚昧,真自作孽,且遺禍中國數世不息也。
  我們留宿處是開化寺街的愉園大酒店,離開市柳巷只有一個街口。酒店的前身是清朝的愉園,名小說“花月痕”的故事現場。我若踏上了法國科幻小說家Jules Verne的時光輪車,向後開駛百多年,相信會見到下列景象:“…剛到菜市街,轉入愉園那條小胡同…轉了一彎,便是愉園…轉過油漆粉紅屏門,便是五色石砌成彎彎曲曲羊腸小徑。才到了一個水磨磚排的花月亭門…卻是一片修竹茂林擋住,轉過那竹林,方是個花門。見一所朝南客廳,橫排着一字兒花牆,從花牆空裏望去,牆內又有幾處亭榭,竹影蕭疏,鳥聲聒噪,影着這邊庭前罌栗,虞美人等花,和那蒼松,碧梧,愈覺有致…”。晚飯後翁希傑,葉秀瑜夫婦,姚慶同和我結伴逛柳巷夜市,街的兩邊擺滿小攤位;中間不太寬闊的路擠塞着行人,景物大異於“花月痕”描繪的。百年人事幾翻新,滄海桑田,甚麼花間鳥語,亭榭樓台,“都付與風吹夢香,雨荒雲隔。”
  “五台歸來不看寺”,我們在五台山住了兩夜,觀看廟宇,已達飽和之點,所以譚惠德兄對我說:“以後旅行,不必再看和尚寺了。”誰知回到太原,樊麗君帶我們參觀了兩大名寺。市內的崇善寺,原是隋煬帝楊廣的行宮,後來明太祖第三子晉王朱棡為紀念其母馬皇后,於1381年在基礎上擴建成寺。內有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和大批宋,元,明版藏經。離開寺門,太原市刮上大風沙,塵粒滿天,撲面而來。幸好抵達太原標誌,有“雙塔凌霄”的永祚寺,風沙稍歇。此寺大殿為兩簷樓閣式,前有一牡丹園,五月初牡丹盛放,遊人如鯽,到此體會這花中之王的神韻。“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我們到時牡丹季節剛過,殘花零落;“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有些芍藥還開得很燦爛。永祚寺主要建築是雙塔,位於寺院的東南角,南北對峙,八角十三層。兩塔均有階梯可盤旋而上。昭社林賢江兄,譚惠德兄,黃秉權,龍基逸四人不辭勞苦,鼓其餘勇登上塔頂,滿以為太原市區可飽覽無遺;據他們說只有一洞可向外瞧,類似坐井觀天,他們大失所望。此寺是太原的最高點,從環繞着雙塔的長廊,亦可臨望那錦繡太原城。樊麗君告訴我們,當年共軍圍城,國民黨的“太原五百壯士”據此作困獸鬥。毅社陳幹兄嫂和我發現東廂月門內的書法碑廊,收集有歷代名人的手書碑刻,包括書法家王羲之,張旭,顏真卿,柳公權,僧懷素,蘇軾,黃庭堅…等。最古的是晉朝索靖和謝安的筆跡。索靖是西晉名臣,機鑑先識,預知天下將亂,指着洛陽宮門前銅駱駝說:“不久將見到你在荊棘中。”這是“荊棘銅駝”一成語的出處。果然不久八王之亂爆發,中原河缺魚爛。跟着五胡亂華,宗廟丘墟,陵邑蒿萊。謝安策劃肥水之戰大勝。這守衛戰告捷保存了東晉的半壁河山,決定了二百多年南北分裂之局。我慢慢地閱讀其中一些碑文,大有神交古人之感。(下期續)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70716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